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评职称”催生出的“被留学” 精选

已有 10958 次阅读 2011-5-25 09:22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职称, 被留学, 被流血, 被出国

     吴国清老师的最新博文“‘这里是中国’之评职称前要先出国半年”【1】里提到很多学校现下要求要评职称必须先出国(而且在时间上不间断)半年。其实此前我听说的很多大学有比这个更猛的要求——必须出国一年以上! 在最初听到有这种政策的时候,我这个土鳖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它其实很荒谬,继而马上从“被留学”联想到了另一个词(俺博客的“反丝”们,请允许我再次“撷英”几下)——“被流放”。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自己希望出国深造或者长见识,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没有政策要求,他自己就会想办法找门路出国的,这时候管理者手中的政策和制度恐怕不会是促使他们出国,而是想方设法给出国设置些软的硬的、虚的实的、好使的不好使的障碍。如果一个人对出国没兴趣,只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而且他们也确实干得非常出色,你非要搞一个政策出来,逼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跑到万里之外的其他国家去呆上一年,吃半生不熟的饭,说半懂不懂的外语,学点儿皮毛,最后做出点儿半截子水平的成果(因为时间短,做不系统),由此去满足“有连续一年出国经历”的评职称必要条件,心情恐怕和100年前的职业革命家们被流放的感觉也差不多。 这种意义上的“被留学”,在个人的感觉上是“被流放”,如果大范围地推广,从重点名牌大学推广到普通大学(我们千万不要忽视“榜样的力量”),从科教界推广到其他行业领域,将是怎样的场景?到那时,来往的国际航班机上就将挤满了“方鸿渐”“苏文纨”“赵新楣”们,以后谁谁见面聚会都会张口就来几句“兄弟在X国的时候”。好处不用说,不但给单位的国际化程度增加了N个百分点,而且既拉动了内需有扩大了外需,但实际结果多半是内外兼虚。所谓“内虚”,就像吴老师博文中所言,教学科研的很多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被抽走,使教学和科研工作被中断,因此产生一定的虚空。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规模的“被留学”更像是的“被流血”。 所谓“外虚”,很多本人并没有出国留学意向的人被“放逐”海外,由于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一时半会儿也无法融入当地的自然人文和科教环境,所以客居他乡出国在外的时候也会感到很空虚乏味。一年半年届满归来,很多人可能会有在旅游中积攒的数以硬盘计的照片影像资料,也有对国外浮光掠影的表面感官认识,间或收集了一些联络方式,却未必得到多少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和学术思想的拓展。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会有很多勤奋努力的人,他们确实有比较大的收获,但这些人多半属于那种“放在哪里都能闪光的金子”,即使不通过这种方式“被出国”,一样可以学得很多、做得很好。 这种由为评职称设置必要条件而催生出来的“被留学”,很容易带来巨大的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科学网上有许多博主都有时间不等的出国经历,更不乏海归大牛,大家可以点评一下1-2星期、3个月、半年、1年、3-5年甚至更多年这些不同时长的出国经历分别能产生怎样的效果。短期的肯定可以带来一个出国经历,聊胜于无,但认知是非常肤浅的。1年左右是一个最不可思议的时间,往往在这个时间段上会被安排做一些研究工作,但刚刚入门或者仅达到形成初步结果这个阶段时间就到了,研究工作就会因到期回国而中止,从国外的课题组角度看,工作还远没有完成;从归国人员的角度看,工作没有深入进去,回来以后也很难沿着这个方向或按着这个套路继续开展研究。接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如果真的想深入进去,没几年的时间是不行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乃至一所大学的学制和课程体系形成一定深度的认知,同样需要一段比较长时间的“亲密接触”。 相反,一段短时间出国留学经历,只能给出国留学人员镀上一层薄薄的“金膜”,短时间内会显得金光闪耀(保质期到评上职称那天其实就够了),过不了多久就会迅速褪色,回到原来的状态。另一方面,短期出国留学也容易对国外形成一些肤浅浮躁的表面认知。由于短期的新奇感在起作用,容易只看到事物的优点而忽视其存在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善于给自己所处的国家和地区挑毛病,却通常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感受不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评职称”催生出的“被留学”(或“被出国”)其实存在很多问题。事实上,评职称固然要看被评人员的学习工作履历,更应该重点考察被评人员的能力和工作业绩,如果一个人能在本单位的工作岗位上做得很好,完全能胜任新的职称,他(或她)就是够格的。职称评定(聘)委员会的专家和领导总应该对自己的判断力有个自信吧?!还一定需要他曾去给国外老板打过工才能证明其能力和水平么?

参考:

1】吴国清:这里是中国之评职称前要先出国半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1954&do=blog&id=4477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447736.html

上一篇:一路顺风,起飞着陆最好是逆风
下一篇:博客与开心果
收藏 IP: 219.217.239.*| 热度|

35 刘洋 尚松浩 陈晓娜 梁俊红 逄焕东 武京治 戎可 孙学军 谢鑫 陈儒军 汪梦雅 王守业 赵明 杨秀海 梁建华 苏力宏 钟伟 罗帆 徐迎晓 何学锋 肖振亚 刘光银 杨正瓴 饶海 王号 柯蓉 曾新林 张焱 luxiaobing12 wgq3867 zzjtcm liuzhan001st wuweikui mbb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6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