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华老师在他的博文“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1】中说“有些弯路实际上不是弯路,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安排和未来设计,不能千篇一律的。研究组要求必须完成的事情,研究生培训过程中的必须的内容,作为组里的研究生不管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都是必须要按照要求去做的……”。在我看来,如此“弯路”其实堪称“完路”(不好意思,又是老套路——撷英),也就是学生成长必经的完整的道路。原因如下:
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尽可能全方位的。作为研究生,做点儿研究、发几篇文章、写出个学位论文,固然可以做到满足国家学位文件和各单位的土政策(例如N篇SCI,影响银子求和点数之类)的要求,最后通过答辩取得学位,这或许也是绝大多数研究生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我不得不说,这种套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如此一帆风顺地按期毕业,也并不意味着他(或她)受到了充分的训练,真的成为一个具备独立科学研究能力的学者。原因在于,“顺利地”通过这样的“捷径”直达目标的过程中,缺少了受挫折、绕弯路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缺憾。很多学生在拿到学位以后,将面对实际工作情况要比当研究生做论文复杂得多,未必能如此幸运,总能有选择恰当的研究方向,有充足的研究经费,有比较完备和有效的研究平台,有来自导师以及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给力的帮助;或许更多人会面对研究方向的选择和调整、科研经费的艰难争取、连一个简陋的实验平台都需要自己动手建立、周围的同事之间竞争远多于合作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曾经走过许多“弯路”,在课题组中已经受过很多锻炼,曾经帮导师和师兄弟查过很多资料的人,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会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强的判断力;那些曾经帮导师写过项目申请书的人,在为自己争取经费的时候,能写出更高质量的标书,大大增加项目申请的命中率;那些曾经为搭建实验系统忙得满头大汗的学生,在建设自己的实验室时会更加得心应手;那些曾经在一个课题组其他成员都很陌生的研究方向中孤军奋战的人,在面对孤独和挫折时可以有更好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所谓的“弯路”,当然是“完路”。
最近在看一部曾经很著名的日剧《阿信》(1980年代中期曾风靡一时),剧中有一段情节是阿信到东京跟随长谷川桂师傅学习梳头技术。如果仅从学梳头技术这一点来看,阿信似乎只需要站在旁边看师傅和师姐们如何做、或者作为试验品让别人摆弄她的头发就行了,而她的大量时间却被用于烧水、做饭、买菜、扫地这些学徒们必须做的杂活上,还得时时面对同门前辈的挑剔和白眼,“学技术”只能是靠来来往往一走一过时的匆匆一瞥,显然仅从学梳头技术这个目标来看,阿信显然走了很大很大的“弯路”,这当然也是师徒传授技艺的传统作坊店铺中最常规的套路。然而,在已经做了十多年学徒的师姐们还都没有“出徒”的时候,阿信竟能率先“出徒”出去独立营业,应该说不仅仅是因为她超强的悟性和极高的个人素质(曾在木材铺受过严格的佣人训练,在加贺米店的阿帮老掌柜的那里受过店员和淑女的训练)与情商(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还和她对这种“弯路”的认真态度及由此表现出的毅力、韧性有关。
所谓的“弯路”,其实是在人成长道路的曲折,这些曲折来自一些干扰因素,有客观原因无意造成的,也有人主观原因有意造成的。无论面对哪种弯路,都不该怨天尤人,更不要自暴自弃,而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勇敢地走过一段段弯路。要知道,尽管弯路的路径肯定比“直路”更长,走弯路耗时会更多,但在走过弯路时,如果我们不是蔫头耷拉脑地看着地面,而是昂首挺胸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就会看到比直路更多的景色,心中也会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感悟,搞得好完全可以做到收获大于付出,很值得,所以这样的“弯路”,已经不是简单的“完路”了,简直就是“值路”。
*********************************
参考:
【1】 王德华: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3004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