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3日),一个刚下实验室的研究生找我讨论问题,我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偶然聊到学习知识的方式,我忽然来了点儿灵感,脱口而出说出了三个字:灌、问和悟。仔细想想,这三个字与其说是三种不同的方式,倒不如说是学习知识的三个不同的境界或层次。
所谓的“灌”,是指那种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在大多数学校、大多数老师和大多数学生那里,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沿袭着这种古老的方式。灌输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普世性,几乎对所有的人都是有效的,完全灌不进去知识的人虽然也有,但并不多见灌输的缺点在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基本是处于被动状态的,当然也就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当然一般的学生对于这些灌输的知识没有多大兴趣,所以经常是虽然灌进去了,但没存住,过段时间(一般是在考试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灌输得来的知识经常没法很扎实地掌握,可想而知,这种方式学习知识的效果很差,因此灌其实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最低层次。
比“灌”更高一级的层次是“问”。“灌”是被动的,“问”则是主动的,问什么问题、问谁、何时问和怎样问,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希望获得知识的发问者一方。能提出问题的人,往往可以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而那些善于问问题,特别是问出有价值的问题的人,本身的认知水平往往要比其他芸芸众生高一个层次。“问”的好处不仅仅在于得到的知识更多,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问与答往来中把对知识的认识不断深化,甚至触发灵感(我今天就被触发了一下),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通常情况下,“问”往往是在把问题亮出来去问别人,别人若能作答,则可以得到知识,若没有人作答,问题便只能“挂”在那里,所以,“问”对了人很重要。有问题的时候能问旁人固然不错,没旁人可问的时候自问自答其实更妙,这就是下一个层次——“悟”。
“悟”为“吾心”,从字面去理解它的意思应该是拿自己的心去想问题,在没有答案的时候自己去做答案,算是既提出了问题,又在随后解决了问题。既然能提问已经算是一个本事,真能做到再自我解惑,自然是更大的本事。自己悟出来的道理或者知识,掌握得肯定比问别人得来的或者老师灌输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因为单纯灌输获得的知识往往不能理解到位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问来的知识靠记忆和理解来掌握,相比之下,“悟”有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甚至可以创造新知识,那些通过悟得来的、来龙去脉都很清楚的知识,显然掌握得最好,也最能如臂使指般地自如运用。“悟”的好处很多,但也有缺憾,一方面是在低起点的情况下很难做到悟,另一方面是自悟的知识有可能出错,因此,对待学问,是不能一味地追求悟的,仍然需要该学的就学,能问的便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429471.html
上一篇:
“科学网大学”能干啥?下一篇:
“弯路”,可以是“完路”和“值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