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科研管理,应给“冷门”雪中送炭,为“热门”安上空调 精选

已有 7333 次阅读 2010-10-1 07:29 |个人分类:科学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管理, 热门, 冷门, 雪中送炭

看了王宝山老师的博文“热门权当职业,冷门成就事业”【1】,谈到了“热门”与“冷门”、“职业”和“事业”的辩证关系,我在下面评论了两句——“给冷门雪中送炭,给热门安个空调。”宝山老师的回复反问我“为何如此呢 ?”其实,这两句话正是我对科研管理者提出的期望。
纵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次热潮(有时是热炒)都有其形成、发展和消退过程。研究热潮其实不会凭空出现,在它到来之前一定有个萌芽和发展的过程。在“热门”研究方向的萌芽阶段,可能只是被当时的“热门”的光华所掩盖“冷门”课题,一定要有人在坚守着“冷门”在做工作,取得了最关键的研究突破、表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后,才会被广泛地认同和宣传,进而发展为众人追捧的“热门”。
相反,即使再“热门”的研究方向,其实也很难维持一个长久的热度。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捡“柴禾”往火堆里丢的人(参与热门课题的人)越多,“柴禾”消耗得越快,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柴禾”来源,便总有“柴禾”烧尽(可以做的有价值的课题)之时,“火堆”熄灭之际,也正是追捧“热门”的人们失落之时。在“热门”方向最热的阶段,不但参与研究的科学家和课题组多、投入的人力大,而且各种渠道的项目经费也多,当然其中不乏一些对相同或相近课题的重复投资。
因为看到“热门”有众人追捧,有钱可拿,还好出高档次的成果(杂志的IF都会因为“热门”现象而飙高),所以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会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投向“热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冷门”研究方向只能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只有很少的人在坚守甚至无人问津,因为门路太“冷”,那些被认为“过时”或者太“超前”不切实际、甚至被认为“没意义”的“冷门”方向的科研经费申请也很难获得批准,所以冷得要死!
事实上,科研中“冷门”与“热门”的转化,其实和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差不多,有其内在规律。人到了冬天知道穿冬装、生火盆、开暖气御寒,甚至喝点儿小酒取暖。到了夏天,自然要换成清凉的夏装、吹风扇、开空调,吃冷饮消暑。然而科研的冷与热,似乎和常人的习惯大有不同,学术圈里的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冷”的越来越冷,大有把陷入“冷门”者冻死之趋势;“热”的却会持续升温、燥热难当,让越来越多的人被热昏了头。科研管理,为什么不能像人应对四季变化一样,做出些主动调控呢?其实这并不难,只需给冷门“雪中送炭”,给热门安个“空调”。
“雪中送炭”是给那些“冷门”研究方向持续的经费投入和必要的政策保护,让坚守“冷门”的人能安心把工作做下去,这种投入不一定很大,只要保证能够维持队伍不散、成果不丢就基本够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很多目前的“冷门”有机会发展为“热门”,十个甚至百个“冷门”中有一个做热了,有重要的原始创新,达到了引领潮流的地位,都好过我们只去简单地跟踪人家搞起来的“热门”。那些没有取得突破的,也不必灰心,至少为人类的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起码的贡献。
“安个空调”是指对于那些投入过大、重复建设严重、人员和资金的使用出现明显的不合理的“过热”的研究方向,要加以控制,通过经济和政策的杠杆诱导“热门”方向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向“冷门”方向分流,避免过热造成的巨大浪费,同时为培育未来的新“热门”创造条件。
 
~~~~~~~~~~~~~~~~~~~~~~~~~~~
参考:
 
【1】          王宝山:热门权当职业,冷门成就事业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764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368682.html

上一篇:专家为美女科学家职业发展支招
下一篇:FANS是什么?
收藏 IP: .*| 热度|

30 武夷山 杨学祥 刘全慧 孟津 诸葛淑媛 余世锋 赫英 葛肖虹 陈儒军 赵明 孙学军 罗帆 赵霞 陈安 杨秀海 刘全生 刘立 赵鹏 陈苏华 吉宗祥 杨正瓴 陈湘明 李学宽 李永丹 曾庆平 刘晓瑭 齐霁 徐耀 刘广明 王孝养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