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网海一沙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echunxiang 倒腾倒腾,求索求索!

博文

i-school

已有 7615 次阅读 2009-7-3 11:2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科发展, i-school,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武大信管院被吸纳为全球I-Schools 联盟成员  (转自http://www.scal.edu.cn:8080/luntan/first.jsp
 
    日前,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拔尖图书情报学院联盟I-Schools成员大会上,经投票表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被正式接纳为I-Schoolss联盟成员,这是该联盟首次接受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作为该联盟成员。
 
    6月16日,国际拔尖图书情报学院联盟(I-Schools联盟)联络专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与情报学研究生院院长John Unsworth教授访问武汉大学。John Unsworth教授代表I-School核心领导小组宣布,接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为I-school联盟成员,院长陈传夫当选I-School核心领导小组(Caucus)成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信息技术环境对图书馆与情报人才培养与研究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迎接挑战,开拓人才培养新方向,美国依利诺依大学、华盛顿大学、密西根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北卡罗来大学等世界拔尖信息管理院长联合发起了“I-Schools运动”, 2005年7月通过宪章组成I-Schools联盟。I-Schools代表了国际上信息管理教育的最高水平与潮流。截至2009年3月,美国、加拿大、欧洲共有21所大学被批准加入了I-Schools(联盟宪章规定,不允许超过25个)。
 
    I-Schools致力于信息、技术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强调信息能力培养与宽口径的领导型信息人才培养。I-Schools的标准包括:必须有杰出的研究和杰出的博士教育;必须能在科学、企业、教育与文化进步过程中提供任何形式的信息所需的专门技术;必须能提供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信息使用与用户方面的专门知识。联盟成员的标准主要强调研究即实质性承担研究活动(三年中每年研究支出达到100万美元),引领推动信息职业领域。成为I-Schools成员的大学必须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型的博士课程,培养面向未来的研究者;能够对信息领域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以下是关于ischool的说明。(转自老槐的博客 http://oldhuai.bokee.com/6492136.html
“iSchool”是一个新名词。这里的“i” 自然指的是information,所以iSchool无非就是信息学院而已。新意何在?这要从“信息学院”的历史及多元化谈起。环顾全球大学,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学院”。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信息技术类(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IT),即计算机(CS)系的扩展或改名。中国很多大学(从北京大学到海南大学)的CS现在都叫做“信息学院”、“信息科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等。
 
二是信息管理类(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即MIS;或Information System,即IS),设在商学院内。美国大学商学院内大多叫MIS(管理信息系统),如他们领域最好的期刊就是MIS Quarterly。而在亚太地区,好像更多的叫做IS(信息系统)。如我们城大商学院就有一个据说是香港最大(应该是)和最强(也许吧)的IS系。我还没有机会向他们打听为何将M(管理)从名字中拿掉。从招生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对亚洲学生来说),任何学科加上“管理”(=“财富”?)一词似乎就变得更加诱人。(我们城大物理系招生历来不佳,有人就开玩笑地建议改名为“Physics and Management”系!)我这几年因为研究互联网,与校内IS系的师生来往不少,慢慢发现他们(指其中做用户行为的那部分)与我们做的东西很接近。如传播学研究新媒体的主流理论“创新扩散理论”,跑到他们那里、几经改造后成了“技术接受理论”(Technology Acceptance),并且也是其主流理论之一。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普通居民而他们则研究企业或机构内的用户,因为前者对新媒体的使用往往是自发的(voluntary users)而后者更多是被迫的(involuntary users)。因此,对于同样的应变量(新媒体采纳或使用)来说,其个体层面的自变量也许大同小异、但群体层面的自变量就明显不同了。然而,总的说来, IS与传播学新媒体研究之间的相似程度大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三是信息科学类(Information Studies 或Information Science,为了避免与第二类的IS混淆,一般不同简称)。它们最初是古老的“L”学院(School of Library Science,即图书馆学院),在1980年代纷纷改成“LIS”学院(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或SLIS,即图书馆与信息科学院),如我在Indiana念书时,学校里就有一个SLIS,据说是全美最强的SLIS之一。国内当时好像将图书馆系改成图书馆与情报学系。我没有考证过,从何时开始(估计是最近10年内),美国大学里的LIS学院变成了“I”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注意此时还是大写的“I”),而中国大学的图书馆与情报学变成了“信息科学系”。如北大就有信息科学系,其最引以为豪的校友就是百度的李宏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百度投资在该系建立了一个“百度实验室”。其实百度最初的技术骨干刘建国是IT学院李老师的学生。当然,百度实验室设在信息科学系而没有投到更对口的IT学院,只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并不说明北大信管系或其它I学院是IT类的。
 
以上背景和沿革,我早已知道。这次听到的是,北美19家I学院(见附表),在品牌顾问公司MBS的策划和设计下,于今年8月宣布成立一个iCaucus(i联盟),并用 “iSchool”的品牌来包装成员学院。他们发表的声明中说“我们旨在将信息科学的形象提升到为学生和用人公司提供了无限前景和潜能的一个学科”(We intend to… elevate its percep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offering huge promise and potential for both student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rely heavily upon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首先来分析一下 iSchool这个品牌高手的产品。把信息学院简称位iSchool,并非首创,美国大学历来将新闻学院简称为J-School。但是,iSchool更新潮一点。“i”是故意小写的,它与School之间既没有空位也没有联结符("-"),也许是模仿iPOD的教育版。尽管不是百分百的原创,其效果不错,在美国大学圈里引起不小的骚动。哪怕i联盟从此之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活动,光以这个消息带来的知名度就超值了。
 
当然,风光背后有危机。iSchool到底算什么?即不完全是技术(要不然就成了IT)、也不是管理(否则就与IS相同了)、更不是艺术,尽管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研究界面设计中的人机互动(HCI),但他们的重点在于界面设计背后的用户行为而非设计本身(后者应该是传播或媒体学院的领地)。听说他们内部也是众说纷纭。老年图书馆学者,早已被边缘化(要不然怎么会连“L”名字都被摘掉?)。现在占主导地位的中年学者,都是其它学科转过来的,主要来自CS,一小部分来自社会科学(如心理、管理、教育等),因此各自分别带着强烈的“娘家学科”的色彩。而最新出炉的年轻学者,则大半由自己博士专业培养出来。这段演变史对我们来说是否有点似曾相识?当然,不论来自哪一学科,他们都有同样的需要,即找到自己的特长(“比IT更人性化、比社会科学更技术化”够了吗?)。这种困惑和争论,对传播学者来说,不是也很熟悉?
 
不管老师们如何看自己,社会对他们的学生还挺欢迎。i联盟的宣传材料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他们最新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年薪是4.7万美金。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虽然没有那么高薪,但在北美、亚洲乃至全球的就业也都算不错。但从历史和现状来看,传播学不及 iSchool的地方,一是缺乏从L经LI到I的改革勇气和共识、二是没有请品牌顾问公司做一个脱胎换骨的整容。
 
 附表 i联盟19家iSchool成员学院
 
大学                                                                               学院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form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formation Studies
*Syracus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Information Sciences
*Drexel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diana Universit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s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mputing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Informatics 注:带*者为美国图书馆学会认证学院(即由老牌L学院演变而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726-241681.html

上一篇:学生作品展示
下一篇:明白了KOS互操作的一点意义
收藏 IP: .*| 热度|

8 吴中祥 武夷山 赵星 章成志 俞立平 吉宗祥 魏瑞斌 苏金燕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