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落基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enixInRocky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念天涯远,尤思岱海滨。万里身是客,尝使泪沾巾。少年江湖老,何敢忘初心。

博文

和一个CBC的尴尬对话

已有 4909 次阅读 2014-6-30 05:13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CBC

“In most of the textbooks in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in China] we are still following Einstein –nothing Chinese,” says Rao. “At some point textbooks have to have somecontribution from China, otherwise what is our value to the human race?”
 

在中国大多数的中学课本里,我们仍然在崇拜着(诸如)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没有中国人,饶毅说,将来课本里应该有中国的贡献,不然我们对(整个)人类而言价值在哪里?

 

以上文字来自20141月《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对饶毅教授的报道(The biologist who gave upUS citizenship and returned to China, by ClarissaSebag-Montefiorehttp://www.ft.com/cms/s/2/e2943f6a-6648-11e3-aa10-00144feabdc0.html#axzz3639SS2UU)。

 

它使我想起大约三年前与一位年轻的CBC同事的一次谈话——我对此记忆犹新,因为那次谈话让我有点尴尬。

 

ABC类似,我们把在加拿大出生的华人叫做Canadian born Chinese。这位与我一个实验室的同事当时在攻读硕士研究生。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讲的他3岁时随父母来加拿大定居,基本上算是个CBC。之前他的父母都是海外华侨。某天我们一起工作,他突然用英语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对于现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很多贡献?他问地时候,语气很轻。好像在礼貌地避免尴尬的后果。我被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懵。

 

我知道那一段时间他在学习汉语。这个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学习汉语的想法。他告诉我他母亲的一位朋友跟他开玩笑说,你父母都是中国人,你也长着中国人的样子却不会讲汉语,你应该学习一下。后来他跟我聊天时说,我很嫉妒你,因为你会说两种语言,而我只会一种。他向我打听在校园里学习汉语的机会,然后去上了汉语课。再后来的某一天他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正在做实验的我,他会读他的中文名字了,也会写了——他告诉我他的姓和名字应该是中文里的哪些汉字等等,眼神里透着快乐的光芒,好像一下子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再后来就发生了他问我问题这件事。我猜想,是学习汉语的经历让他重新思考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也给他带来了疑惑。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我头脑里本能地反映出四大发明,用过去几千年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说服他?显然跑题了,他问的是现代。可是我知道没有什么答案可以彻底说服他,因为他们中学、大学的课本和我们读的一样,满是西方人的事迹,用各国洋人名字命名的名词、概念、单位、理论、方法。而我们身边的现代科技,也少有中国人的原创贡献。我有点尴尬了。

 

我想了想,说,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技术落后,是很多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中国人里,也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在20世纪以来做出了一流的科研成果。你知道那些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么?他说不知道,于是我给他讲了Samuel C. C. Ting(丁肇中)和Chen-NingF. Yang(杨振宁)。我又告诉他,现在中国人在国际主流科技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这就是现在中国对于科技发展的贡献。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让他满意,但是我明白自己显然有些强词夺理——我拿着凤毛麟角的几个科学家的名字来论证我的观点。

 

后来去参观华盛顿的国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面对美帝自豪地展出的那些在美国的土地上诞生的飞机和汽车品牌、电气技术、州际高速公路网这些塑造了整个20世纪的概念,面对一整面墙上挂满了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照片,我当时的感受就是,TMD,这个国家真强大。

 

我不是个民族主义者,也不想说教些我们要通过艰苦奋斗,发展科技让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套话。但是这个尴尬的经历让我理解饶毅教授讲的话。作为一个民族,如果对于全人类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贡献,我们价值何在?如何能得到尊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807743.html

上一篇:教授们,为什么做教授?
下一篇:过去100年里,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改变了多少?
收藏 IP: 174.3.232.*| 热度|

13 李志俊 田云川 杨正瓴 杨顺楷 侯沉 强涛 霍艾伦 陈筝 XuexingLu zhucele dulizhi95 ddsers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