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落基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enixInRocky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念天涯远,尤思岱海滨。万里身是客,尝使泪沾巾。少年江湖老,何敢忘初心。

博文

不算牢骚的牢骚:我的暑期审稿经历 精选

已有 13352 次阅读 2016-9-26 00: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段时间审稿邀请纷至沓来,或许是暑期大家都有空闲整理并撰写自己的研究结果。

Peer review系统下审稿是个出力又没有“实际好处”的活儿,作为一个负责的研究者,这种志愿性的工作还是有义务好好做。读到奇思妙想、漂亮的理论和实验设计或是有人解决了实际问题,是件愉快的事。相反,为低质量的杂志服务,或是看到质量不高的文章,像是吃了一餐味同嚼蜡的饭,如鲠在喉。

我将来敬而远之的“学术”期刊

这些年期刊越办越多,良莠不齐的新刊名让人目不暇接。其实好与坏,认真做事的科学家们心知肚明。原因很简单,大家不会订一堆纸质杂志,上面登什么你读什么;想反,网络的便利性让大家直接搜索所关心的问题关键词,所以常常在某期刊看到质量说得过去的文章,这个期刊的声誉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话虽如此,还是上了一回当。

8月,盛夏的流火还未退去,一封带着让人倍感凉爽的浅蓝色letter head的邮件赫然出现在收件箱里:一个没有打过交道的新期刊的审稿邀请。简单搜索,发现此期刊背后的国际化、开源出版平台有些争议。但好像同一平台的某些期刊影响因子还不错,姑且审一回吧!接连数天,拿出休息时间,认真审阅了论文。立意不错,题目有价值,不过实际的工作说服力是有问题的:实验结果略显粗糙,不光说服不了我,我相信也说服不了众多读者。这是个跨国的研究团队,英语不是作者的母语,我认认真真的浏览稿件,把文中不少语法错误和欠学术的表达方法具体一一指出,虽然不可能全面,至少希望对作者有所帮助。考虑到整体的质量,我给了major revision。自认为尽到了义务,提交了审稿意见。

依然是8月,几天之后燥热的天气里,接到诡异的编辑邮件。文章接收,并且发表了。不用看发表的版本,我猜想里面的重要问题肯定不会这么快得到解决。果然,下载浏览一遍,发现文稿的变化仅仅是我提出的语言问题。存疑的实验结果依然躺在那里,不清楚的讨论没有任何改进。难道编辑除了不专业地无视了审稿意见之外,还避重就轻地挑选了部分审稿意见给作者团队?

这个结果让我不太舒服。我觉得浪费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也从此对此出版平台的期刊产生了负面印象。这个流程很“正规”的出版平台几天后寄来邮件,邀我更新审稿人信息,说还有这样那样的优惠、认可……我没有做,以后还是不要继续浪费时间了吧。

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学术期刊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期刊LPL,看看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变化:


同学,你欠缺的不仅是语言表达

9月,我接下另一份邀请,原因是此工作与我之前的发表有关联,兴趣使然。团体来自祖国东部某第一梯队重点高校。作者三人,当是研究生二人与贵为学院院长的教授。

浏览10分钟,惨不忍睹。我无法想象一个顶尖高校的研究生,把用明胶做成的模型做的实验叫做in vitro study。国内的研究生朋友们常常把发表外文文章的难点归咎于语言问题,从我的经验看,语言是问题,但还真不是决定性的问题。鉴于此文集中了年轻的中国研究生们常犯的错误,恰好我就着这篇文章可以总结如下。

1.      不够认真。通篇的语法错误,让人皱眉。虽然瑕不掩瑜,若文章是好文,光是公式和仿真、实验结果也能让读者看到论文的真实质量,但重复出现的低级错误至少说明了工作态度的不认真。据说当今90后的英语普遍了得,身边难道找不到一个同学或者朋友帮忙把最低级的语法错误过滤一遍?再诸如用词错误、公式变量的拼写错误,不一而足。

2.      欠缺科学的表述能力。科学写作,是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必备的技能。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与人沟通通常是高效的,因为思维准(精)确、逻辑性强、表述严谨。考察这个能力有两个简单的方法:试着向一个人解释一个新的概念,如果三句话之内你说得明白,说明下定义的能力过关;试着向没有相同学科背景的人讲述你的学位论文的内容及贡献,3分钟内说得明白,抽取信息的能力过关。

3.      学会科学的思维,从学会写discussion(讨论)开始。不光是结果描述单薄,大量的论文撰写者不会写讨论。你对于自己工作的认识水平,对与学科发展的认识水平,往往就表现在讨论上。不会写,说明科学思维有待提高。怎么办?读一读高水平文章的写作是怎样的。

4.      作为Senior corresponding author的教授,请抽出一点时间把把关。我知道双肩挑的担子重,我知道您的手机肯定一天到晚忙不停,没有时间看学生的论文,知道您也许不在乎自己根本就不存在的国际声誉。不过难道您不怕万一有点抄袭、剽窃的问题,自己要背黑锅么?

同学,语言真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牢骚太盛防断肠。以上算不上牢骚,一点经历,立此存照。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1005077.html

上一篇:用职业精神代替道德评判
下一篇:开组会的那些事儿
收藏 IP: 100.0.243.*| 热度|

33 章雨旭 魏焱明 孟佳 曾泳春 赵美娣 王启云 喻海良 蒋敏强 李万春 郭战胜 王毅翔 彭思龙 强涛 戈鋆 庞晓明 梁洪泽 赵凤光 黄仁勇 黄永义 李贤伟 韦玉程 陈理 李久煊 王振涛 曾太平 王晓明 杨宇晨 陆绮 赵鹏 zjzhaokeqin xuqingzheng xiaoweijim x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