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n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hanb 教育工作者

博文

中学生何以对大学开设的暑期课程不领情?

已有 3810 次阅读 2009-7-14 10:37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基础教育, 中学生, 夏令营

最近,卢晓东先生在《科学时报》撰文披露了这样一则消息,为了配合高中课程改革,北京大学在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于2009年在中国第一次面向中学生推出暑期课程项目,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好事,特别是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极高的示范效应。

高中课改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拟制高考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继续前行,防止高考越来越偏离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北大方面对此是有充分共识的。考虑到高考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教授们对课程进行了精心准备,目的是让广大中学生喜闻乐见。

可是,据卢文介绍,截止615,北京中学生选报第一门课程“古生物学”的仅6人,选第二门课程“天文学”的也仅6人,而选第三门课程“地震学”的居然只有1人。面对如此惨淡的报名场景,先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难道,全北京市18万高一、高二学生,“对星空、地震和恐龙好奇的学生还不到10个吗?”,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也觉得难以置信,不禁想发问:中学生何以对大学开设的暑期课程不领情?

大学教育长期同中学教育脱节,彼此几乎完全隔绝,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全国统一招生制度下,大学没有自主招生权的情况下,大学的影响力无法向中学渗透。其次,大学教授普遍不太关心中学教育,至于主动同中学开展互动就更是没门,可以说中学老师与大学老师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老死不相往来。更为离谱的是大学师范教育,与高中课改的脱节。比如,通用技术和科学是两门新开设的课程,课改前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过这样的课程。结果许多学校的科学课就是大杂烩,只好同时由好几位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通用技术课的老师,大多则是半路上改行过来的。师范教育则没能及时考虑到为这两门课程培训师资。最后是中学生与大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

而欧美的做法则不同,比如美国高中生涯的后期,都必须同大学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有的要选修大学的课程,有的要参加大学开办的暑期夏令营。

笔者曾读过一本书,书名是《高歌赴美求学笔记》,是一位华裔女孩记述她在美国读书的经历和体会。其中一节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她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参加康乃尔大学承办的,一个由民间基金资助的读书夏令营。夏令营期间,这位同学总共阅读了不下100本书,而其中绝大多数属经典学术著作。文学艺术哲学几乎含盖了人文学科的方方面面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大学教授的指点和辅导。后来这位女同学就是凭借在这个读书夏令营期间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好几所长青藤大学青睐,最后她选择了耶鲁大学。

第二个原因是,中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向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的大学输送合格人才,而是以高考为唯一目标。如果说前一个原因主要责任在大学,那么这第二个原因主要责任就在中学。大家看到这些年来,高考已经将应试教育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学生学业的目不是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不是从为了实现远大的科学理想而全面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考虑,而是以考大学为目标,因此不管是在老师看来、学生眼里,还是家长心目中,最看重的就是考试分数。所以选修高考无关的课程,心里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好?选这样的课程划算吗?对高考有帮助吗?

最后一个原因是社会现实的影响,比如就业压力,浮躁的社会心态,功利主义思潮等。据说,相对而言选报金融等热门课程的学生明显多出许多,这种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价值选择,显然是受到就业、财富等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的巨大利诱面前,科学理想、科学好奇、个人爱好统统都要往后靠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064-243439.html

上一篇:院士最该去的地方在哪里?
下一篇:生态文明排序好!
收藏 IP: .*| 热度|

3 吕乃基 王烁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8: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