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焕中医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ihuanzhong

博文

丧偶之后,老男人该不该续弦?

已有 7438 次阅读 2020-8-31 12:1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下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会议上,我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地公开做出深刻反省以及长篇自我批评,因为昨天我提心吊胆地未经备案就飞往柳州处理一桩事。我是一个讲规矩的好干部,之所以未经备案完全出于无奈,眼下是国庆长假期间,医院的OA不方便使用。于是乎,就首次发生了本人未办理请假手续就利用假期外出一天的荒唐之事。

即使在广西工作的时候,我去柳州机会不多,那个工业城市给我的印象是发展速度相当缓慢,这一天给我的印象好了很多,街道很是整洁干净。昨晚和老朋友吃饭的时候,我说在北京骂人“孙子”和在武汉骂人“婊子养的”差不多,在大街上是可以引发命案的。我说这个是为了作个铺垫,接着下来问道:“在柳州,脱口骂出什么话就能打起来?”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说人们在大街上一般不骂人,几乎不会有人打架。这完全颠覆我的原先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大呼不可思议。从前科室里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下班之后时不时会冒出一两句:“吊你公龟施博,好久不和你喝酒了啵,今晚出克搞一搞nen zi

在柳州最大的收获是遇见当年一位看第一眼就患帕金森病、看第二眼就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女神同学。我们聊了一会儿,女神说到他们班今年早些时候已经搞过大学毕业30周年同学聚会时,伤感油然而生,因为已经有3位同学不幸因病去世。我们班还好,除一位北海籍的同学失联之外一个都不缺,不愧为广西医科大学历史上有名的长寿班,完全可以炒作一番坑卖某些不英年早逝药酒

在回京的路途中,我莫名其妙地思索与“丧偶之后梅开二度”的严肃问题。如果发问:“老婆死后,老家伙该不该续弦?”1000个情感专家只有1个答案:任何年龄段的老人家都有权利获得爱情。大道理没有错,问题在于现实世界里不会存在这么一个简单的答案。

常常在网上看到,某某某老教授和保姆日久生情,临终立遗嘱将所有的房产和存款全部遗赠给感情笃深的阿姨。判断世间万物,不需要高深莫测的微积分或BT细胞热图的知识,只需要按照常理掐掐手指就能万无一失地得出符合科学逻辑的结论:这里蹦出干净爱情火花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是挖坑和掉坑里头。

我当然希望俺们伉俪身体永远健康,没有疾病和死亡。万一我家里的呆头鹅不幸先我而去,我会依据科学原理绝不可能考虑再婚这种事。对于鳏居的老男人而言,决定其能否迎来第二个春天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钱夹子的厚薄,其他任何一个因素诸如高矮胖瘦等等都毫无影响。我目前有工资可领,虽然不高,但过日子不愁衣食住行。即使退休之后,也能拿到确保生活无忧愁的退休金,所以不需要担惊受怕凑不够棺材本的事儿。在这种情况下,要找一个老伴应该是有些许前景的。在咱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总能找到某一个愿意来替我煎药的守寡阿婶。

问题来说,我该找一个什么样年龄段的婶呢?我今年55岁,很快就56岁,娶一个同龄的更年期阿婶回来卿卿我我?咋个卿我法嘛?估计我做不出和一个陌生异性老年人近距离接触这样的事来。因此,这个方案断然行不通。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从前有好感的老同学或老同事或老朋友,或许有情人终成眷属。关键是,中断联系数十载,各自的经历和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事的机会相当渺茫。纵然天公作美,如何应对双方的子女和孙子女,几乎是个天才也解答不了的数学难题。

那么找一个年轻一点的,比如说4050岁的大嫂?上述的问题一个不拉地存在这个年龄段的阿姨身上。更年轻一点的?人家又不傻,怎么可能往火坑里跳?再说,我老人家天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哪有时间和精力对付众多方面的生活琐细事?就算有人为了饭票愿意乐呵呵地跳进火坑里,下班回到家该和她说些什么情话?

想一想那可真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所以,就我个人的无限正确的科学观念而言,万一不幸鳏居,我老人家宁愿孤独至死也绝对不考虑续弦这种事。非但不续弦,甚至不会雇请长期的保姆,但会在网上约请钟点家政工人,支付宝每次付账,做完清洁工作就离开,不需要知道对方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今晚胡思乱想,想岔了。但愿我老人家不会如此命苦,不能早早就孤单。

 

20191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9342-1248629.html

上一篇: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会议评审之感慨
下一篇:武汉封城日期可能是最佳的时机
收藏 IP: 36.112.110.*| 热度|

11 郑永军 刘立 黄仁勇 刘钢 周忠浩 李学宽 王安良 鲍海飞 刘全慧 王三民 易雪梅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