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75110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f751106

博文

关于学术论文影响因子的一点看法

已有 22596 次阅读 2011-6-24 17:2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影响因子

   身为一名大学教师,每日忙碌的是教学和科研;当下评价我们学术工作好坏的第一条标准是发表高档次的学术论文。这本无可非议,因为论文的发表,尤其是国际高水平期刊,其发表的程序非常严格,首先是编辑部审查(format, scope, content, originality......), 然后是外审,拒绝或者大修(小修),录用,然后是校样,网络发表,最后是纸质版发表。其中最重要的是外审。外审根据刊物和编辑的不同,从1个审稿人到8个审稿人不等,都是相似领域的专家在审稿,往往反馈的意见很有见地,对提高论文质量帮助极大。
 
   本人对此深有体会。本人即是论文的作者,要发表学术论文,同时也是审稿者,要给Crystal growth & design, J.Am. Ceram.Soc., Mater.Sci.Eng.B, Current Nanosci.,等国际材料领域知名期刊审稿。作为作者,如果论文被评价很高,直接论用或者小修录用,心里很是甜蜜;反之如果被Reject,或者评价不高,心里也很沮丧;但是对其中一些中肯的comments,本人会以一种感激的心情去修改,同时真是对审稿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作为审稿者,本人主要看其论文的创新性,表述是否清楚,数据是否完整无误,而对于稿件的来源国,一般不会有门户之见;当然,如果是美国或者英国人写的文章,我至少不会考虑其语言不通语法不对的问题,毕竟是母语嘛!
 
   关于大家看重的影响因子,我觉得要辩证的看待。大家知道,现在的学科千差万别,即使同一学科内部,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研究方向的不同研究课题,再甚至同一课题的不同侧重面(偏理论还是偏应用?),均会影响论文发表的档次和质量。所以不能简单的以影响因子的高低来断定研究成果或研究能力的好坏——当然,就同一课题而言,影响因子越高越好,越高说明作者的科研能力越强。
 
   就拿材料专业而言,有的侧重于基础材料,比如从事材料物性研究的,就往往比从事工程材料的要好发表文章,从事新兴材料的要比从事传统材料的好发表文章,影响因子也相应较高,从事基础研究的,要比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要容易发表高IF论文(之所以不用高水平而用高IF,是因为本人认为高IF和高水平之间不能严格的划等号,用约等于还差不多)。有的人从事纳米材料,尤其是比较前沿的,其论文影响因子普遍偏高,但有些人从事传统材料,比如陶瓷,比如冶金,这些都很难发表很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值得指出的是,美国陶瓷学会会志(J.Am. Ceram.Soc.),这个在陶瓷圈里名声很重的期刊,影响因子也并不高(2左右),可是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的难度和化学界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J.Am.Chem. Soc., JACS)以及物理界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Rev.Lett., PRL)发表论文的难度近乎一样,但是这三个有名期刊的影响因子却差距极大,后两者均坐7望8甚至超过8,难道就据此认为前者不如后二者好吗?只应该说这些刊物各有侧重点而已。
 
   幸好,JCR公司明知此事,搞出了JCR大类分区,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对不同刊物的档次进行分区,以便使得横向的比较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便利性。能够在本领域一区、二区等TOP期刊发表论文,就足以表明某人科研能力的强劲。我的看法是,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按照文章分区进行比较,在同一分区内部再按照影响因子比较;比如一区刊物,无论IF高低,都是TOP,即使其他二区的IF比之该一区刊物IF高,也不能说后者比前者好。
 
   另外,有些老牌期刊,由于其发表的Scope和其编辑出版政策的原因,影响因子和分区一直难以提升,但这些刊物在圈中人的口碑甚好,比如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冶金与材料会刊A)就是一定位于传统材料的老牌期刊,其影响因子只有1.564(2009年),JCR分区是三区,但是该刊物在圈内口碑极好,对于长文论文来说,质量仅次于Acta Materilia,应该属于高水平刊物;还有J.Appl.Phys.(JAP,应用物理杂志),该刊物的IF只有2.1左右,三区,但是该刊物普遍反映论文质量较高,论述比较全面,数据比较完整,比其姊妹刊APL(应用物理快报)来说,更具参考性,APL只是新颖,但是分析却限于篇幅,很难全面;据此JAP应该也应该是高质量的刊物。类似上面的刊物还有一些,这些在圈内口碑声望甚好的期刊,也不能因为其IF和分区低就被忽略,在上面发表论文也足以证明作者的科研能力。
 
 
   本人现在就职的学院,有的从事原子分子物理,有的从事凝聚态物理,有的从事光学,有的从事半导体材料,有的从事工程材料,有的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同事们之间的研究方向更是大有不同,从理论研究到工程技术研究,发表文章的难易程度和文章档次大有区别,那么考核老师们的成绩和水平就不能简单的按照IF进行,否则肯定会挫伤一批人的积极性。如果简单的按照IF进行考核,势必对部分人有利,同时对部分人不利,这对学院的和谐建设和谐发展是大大不利的。
 
   本人从事的研究方向既有容易出高档次论文的方向,也有很难出高档次论文的方向;前者侧重理论研究,后者侧重工程技术研究。如果简单的按照IF比较的话,那后一个方向就可以不要,但是搞的人还是同一个人;是不是我的科研能力就因不同方向发表的论文IF高低不同而有区别呢?诚然不是!!!我还是我!评价标准不同而已。1
 
  所以,单纯的比较论文IF的高低的确有点简单,还应该结合研究方向、论文的JCR分区、正面他引次数以及某些刊物在圈内的影响力进行综合考虑。我仅希望看到我这篇短文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在圈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大牛们,能够倡导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不是简单的以IF论英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8930-458854.html

上一篇:我的最爱
下一篇:关于姓名
收藏 IP: 113.128.46.*| 热度|

12 何学锋 高绪仁 刘晓松 赵星 刘淼 苏力宏 张晓锋 陈湘明 唐常杰 戴德昌 玄海燕 vigorou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