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教育堪忧乎? 精选

已有 3724 次阅读 2008-3-13 11:10 |个人分类:教育刍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国两会即将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大会期间,代表们尽心尽职议国事,建言献策谋发展,可圈可点很多。由于职业的缘故,笔者自然更关心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报道。可能因为教育、科学事业不像其他领域那么直接关乎民生,或者它们正在按既定的方针顺利迈进,所以有关文章相对较少。不过,前天新民晚报的一篇报道《教辅书泛滥,抹杀思维创新能力》,还是不失时机地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提出了教育何时走出应试怪圈的问题。

 

应试教育是一个无人不晓的顽症。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政协委员的一段话尤其引起笔者的关注:“我们不能完全怪学校、怪家长、怪书商。教辅书泛滥,说明其中有很大的利益和需求。”多么善意的批评!然而,笔者怎么看、怎么想,也觉得不舒畅。我们的教育长期来始终难以摆脱应试的阴影,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好像没有逐渐收敛的态势。这不由让人感叹:教育堪忧乎?

 

教育堪忧乎?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应试用的各类教辅书依然泛滥,十分红火,而且泛滥到不再觉得是个问题,反而成了受益者和需求者心目中的“臭豆腐”,闻闻有点臭,吃吃却很香,不觉得有什么不好,那么作出如上的否定答案与持肯定态度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诚然,近年来我们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政府用于教育的财政投入每年在以极大的百分比增加,从而对消除教育上的不公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并没有由于教育公平而退出舞台,相反它独领风骚、四处蔓延。比如,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每天上学携带的书包重得要靠拉杆箱;学生们为了对付考试,人人都买教辅书,语、数、外学科往往还不止一本;几乎没有一个主课老师不要求同学自行购买教辅书,教学、复习离不开它;知识灌输、习题训练成了平时上课的主旋律,学生重蹈兄长的覆辙,除了解题就是对答案,整个人几乎成了解习题的机器……

 

也许这是老生常谈,然而这些现象当今若是孩子们读书习惯的真实写照,那倒切切实实成了教育的一种悲哀。因为这样的教学违反了人的认识规律,既没有寓教于乐,更谈不上循循诱导和启发式;因为这样的读书剥夺了孩子们与生俱有的心理需要,而是被迫以老师、家长世俗功利的想法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因为这样的教育违反了孩子们的本性,无情摧残了受教育者最可宝贵、必须倍加爱护的成长资源,如童心、天真、玩耍、好奇、兴趣、爱好、快乐、活泼、追求、向往、理想等等,因而从根本上干扰、甚至阻断了人的发展。很显然,孩子的这些成长资源倘若被压制,他们即使学到再多的具体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这样做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的。

 

还得说明一点,如果说,在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氛围下,我们时而耳闻或看到莘莘学子健康成长的事例——其中不乏杰出的佼佼者的话,头脑也必须清醒:说到底,这也只能归属无普遍意义的个案。正如笔者在“从医改看教育”博文所分析的:学生的发展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况且学生自身也会“自我微调”。如果有的教师沾沾自喜,稀里糊涂把他们曾教过的少数学生骄人的成绩统统记在学校应试教育的功劳帐上,自我陶醉,那就更加大错特错了。

 

有人搞不大懂,为什么许多人对教育中存在的老问题熟视无睹、随波逐流,以至乐此不疲?上述那位政协委员倒是道出了实情:教辅书泛滥,说明其中有很大的利益和需求。事情就是这样明摆着:一方面教育症结客观存在,教育改革错综复杂,看来根本不能像医疗改革那样大刀阔斧,可以立马开启破冰的航船;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现状恰好满足了社会上相当大比例人群的实际需要,符合一部分人的经济利益——只要高考指挥棒一天不失灵,招生制度不作大调整,应试教育的“垂死挣扎”还有坚实的社会基础。这是一种无奈,也许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无奈不止一次地发生过。然而,这种教育改革中的无奈却更加充满了不可选择性。时光到了21世纪,虽然我们的科学异常发达,我们的思想不再幼稚,我们的智慧已经相当成熟,可是发展中出现的此等教育问题却难住了我们的许多人,这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教育是社会上最复杂、最需要讲究科学的伟大事业。理由是: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有生命活力和个性特征的高级生命体。他们一旦出生到这个世界,必然会以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生物进化形成的固有规律顽强地一点点长大,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地培养他们,才能发挥教育的效益,助其健康成长,有所作为。不然的话,一厢情愿的投入(包括家长和老师的辛勤劳动),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走到它的反面。这个道理不复杂,可无情的事实却常常给大家开玩笑。真理的认同、接受并予以实践居然如此艰难,明明普遍认为它有问题,需要分析、总结和改进,却屡屡缺乏勇气、缺乏智慧,从下到上、从教育界到整个社会,迟迟就是拿不出一套相对合理又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教育改革只能渐进,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再正确的道理一旦脱离现实,可能事与愿违。所以……所以……

 

   其实,心理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早已提示我们,现行的一些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与人的内在发展需要是脱节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将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放在教育首位,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把概念、定义、原理、规律、公式、技巧背得烂熟,而学生自身没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不明白自己为何要学这些东西,不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的东西去分析身边的现象,解决实际面临的各种问题,那么最后即使重点大学毕业了,又有什么意思呢?如果这种现象带有很大的普遍性,那就必须引起大家的警觉,因为在这种情境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很可能完全以书本上的内容为准则,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识,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愿望岂不落空?

 

    想必,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堪忧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17995.html

上一篇:好奇的探究
下一篇:兴趣是什么?(人之思考16)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2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