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为什么要科普?

已有 6980 次阅读 2017-7-24 15: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现今社会,科学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社会与文化发展。目前诸多流行文化与生活方式,无不有强大的科学与技术作为后盾。

科学的内涵一直在演化,因为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科学。有人说科学是一种方法论,指导人们日常如何用最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有人说,科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和实际情况结合,不能闭门造车。有人说,科学并不是万能的,科学的最大特征就是要可证伪。比如,宇宙中存在外星人。这一结论无法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所以不是一个科学的结论。

在公元2世纪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们经过严密的推理,得出了地心说的模型。也就是,我们的地球在宇宙的中心。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模型是不对的。但是在当时的科学体系下,这个模型是科学的,可被证伪的。在有新数据和新思想之前,这个“科学的”,但是“错误的”模型支配了人类一千多年,直到“日心说”的出现。

我们目前所接受的知识,后者写在书本上的知识,也并全是最终的正确答案。所以,除了要有学习知识的能力,还是学习到如何创造知识的能力,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难以获得。

现代科学的研究体系就更为复杂了,不用说不同专业之间,就是同专业之间有时都难以沟通。这样形成了普通大众和专业科研人员之间的鸿沟。科学以及由科学带来的科学思想要及时反馈于大众,这样才能促进人类思想的整体提升,而不是只能某些精英人物所独占的资源。

我们现在很多习以为常的知识,来之并非一帆风顺。比如象爱因斯坦这样的旷世奇才,在他发表相对论的时候,还不知道地球的具体年龄有多大。

可是人们会常问,我们需要知道地球的年龄吗?我们需要知道100亿光年外到底发生了什么吗?我们需要知道50亿年后地球和人类的命运到底是什么吗?这么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于我们人类有何相干?

事实确实如此,与地球的演化相比,人类的发展不过是一瞬。如果现在人类就从地球上消失,不出几千年,过去的高楼大厦就会崩塌,被森林和河流重新覆盖。不出几万年,人类的最后一点很近可能都会被抹去,除了在地层中留下的化石。人类对地球做出的重大影响,可能在百万年尺度上,就会被自然的力量重新调节回地球自己的演化轨道。

可是,好奇和认知新鲜事务是人类的本能。如果没有这些本能,当初的古人类就不会抛弃家园,去探索地球上广袤的未知空间;就不会造小舟漂洋过海,寻找新奇的未来。这样,也就不会有人类目前所获得的巨大成就。

人类要向获得更多的成就,必然会进一步扩大思维的空间,探索更无垠的宇宙。目前,人类已经踏上月球,人造飞行器正在飞往太阳系的边缘,对火星的探索更正加紧进行,对外太空的探索代表着整体人类的未来。

对于科学知识的普及,科普刚好可以起到这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普,把枯燥晦涩的前端科学成果系统地展示出来,让大众可以及时掌握人类整体的科学状况,能够从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能够扩大思维的视角。

我们所需的科普,绝不是专业课的简单翻版,而应该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不仅需要知识的传递,还更需要知道人类获取这些知识所付出的努力和思维方式。我们在吃美食的时候,还要想到后厨大厨们的汗水。

“科普”要在这两个目标中取得平衡,让大众一起在科学与技术的海洋中畅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067887.html

上一篇:认识科学(1)--科学的内涵
下一篇:为年轻学者诊断学术病情:跳跃与跳出
收藏 IP: 116.7.234.*| 热度|

7 尤明庆 杨正瓴 姬扬 史晓雷 刘钢 王从彦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