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13日,北京大学正式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并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修改后的北大标志是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标志形似瓦当,兼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标志中间部分用阴文,体现了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的内涵;外圈简洁明了,展现了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同时,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
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的北大校徽,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大”字的人形是大学的教员和职工,而上面的两个人形是学生,表现了学校员工当为学生服务的观点。也可将下面的“大”字理解为北大人,而上面的“北”字是中华民族,象征北大人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许地山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评论鲁迅先生为北大设计的这个校徽,更是别处心裁地联想到了"苦脸",认为北大校徽一脸苦相,正暗示着北大其生也多艰,北大人承担着民族的苦难,忧国忧民,故眉头不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北大当今校徽和鲁迅设计的校徽,可以说鲁迅的设计是书画界中通常所说的“画心”,即完成作品还没有进行任何装裱的作品。为了使得这一珍贵的画心变得更加珍贵,必须加以装裱,于是就成为今天这幅样子。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后来成为北京大学,老校址沙滩,名曰“北大红楼”。蔡元培当老校长时,曾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作为北大校训。但因为种种原因,“思想自由”被“遗弃”,只剩下“兼容并包”被广为流传。又有一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虽然有名,但从来没有被正式作为北大校训使用。改革开放以后,北大大饭厅的东墙上刷上八个大字“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曾有人认为这就是新的北大校训。但大饭厅100周年纪念时被拆除,没地方再见这八个俗不可耐的汉字了。所以,北大在校训这个问题上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况。不过,作为中国一流的大学,它的校徽必然代表着一种精神,那么北大的精神又是什么呢?因而,光靠裱糊起鲁迅的画心,不仅使其美化起来,同时似乎也还掩盖了什么。
鲁迅设计的“画心”北大校徽图案
北京大学装裱起来的北大校徽图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640157.html
上一篇:
有益于老年人的新技术下一篇:
时空穿越在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