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信息哲学:一个简略的考察

已有 4856 次阅读 2009-10-15 10:50 |个人分类:信息哲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信息哲学, 现代考察

自从2004年英国布莱克维尔公司(Blackwell)出版了出版了国际第一部关于信息哲学的教学参考书《计算与信息哲学引论》(Blackwell Guide to the Computing and 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以来(该书已于今年由刘钢主持组织翻译完毕,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译本),欧洲出版巨头Elserver公司紧随其后又组织了国际知名学者和其他单位进行讲学的荷兰学者阿德里亚斯(Peter Adriaans)和著名逻辑学家 范本瑟姆(Johan van Benthem)教授组织编写了《信息哲学手册》(Handbook of Information)(范本瑟姆教师曾于2009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室与逻辑学室联合邀请访问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并作题为“信息的逻辑动态学”讲演)。这部著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深度上都要比布莱克维尔的《引论》要宽泛和深入,如果说《引论》是为学生写的入门书,而《手册》则是为专家写的参考书,其内容主要是总结过去。主编《计算与信息哲学引论》的旅英意大利学者弗洛里迪也在其中撰写了一章“当代信息哲学的趋势” (Modern Trends in 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实际上,就是他在2004年在《元哲学》(Metaphilosophy)上发表的“信息哲学的若干问题”的修订版本(该文的的第三部分已经由刘钢编译发表在同年的《世界哲学》上)。

现在就来先来介绍一下这部《信息哲学手册》。首先是书名称,由于是欧洲学者主编,所以书名就没有向英国那样,一定要加上“计算”两个这个具有经验取向的词语,这也反映出欧陆哲学的气象。我曾到瑞典参加过相关的国际会议,而美国学者就极力推荐英国布莱克维尔公司出版的《计算与信息哲学引论》,尤其是美国的主题发言人(Terrell W. Bynum)在会上就极力推荐这部《引论》,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关于这一点我以前曾经介绍过,美国人历来把自己的根视为英美(Anglo- American)传统而非欧陆(Continental)传统,可是他们在追溯信息哲学传统时却又将莱布尼茨作为开山鼻祖,而莱布尼茨恰巧又是德国人,这就产生了尴尬的情况。

然而,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来看,《信息哲学手册》尽管也是欧美著名学者共同结晶的产物,但是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意见分歧,比如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著名学者、计算与信息哲学家杜恩(Michael Dunn)教授就与手册的主编之一阿德里亚斯的就观点不一致。在他撰写的“计算机科学中的信息”(information in computer science)中就直言不讳的表示出不同意阿德里亚斯的观点,在谈到信息概念的早期历史时,他说我与手册主编的意见不尽相同,阿德里亚斯将其视为劳动分工,而他却认为在2001年就在“信息的概念与现代逻辑的发展”(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c)这篇文章中已经阐明了他的观点,认为是美国人已经在战后就已经做出了贡献,如香农、维纳、司马贺、纽瓦尔等人工作。由此可以判断,美国人并不服气欧人在信息哲学方面的成绩,尽管在逻辑和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方面美国的确做出了巨大的和实质性的贡献,这实在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是在概念考释方面,《手册》对“信息”的概念做了比较详尽的概念考释,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显示出欧陆学者治学的特色,实际上,早在1978年,一位德国学者卡普罗(Rafael Capurro)就做过比较细致的研究并以此为题写过博士论文,后来以题为《信息:关于其概念的词源学和思想史的考察》(Information: Ein Beitrag zur etymologischen und ideengeschichtlichen Begründung des Informations begriffs)由K.G. Saur公司出版。现在他依然活跃在信息哲学研究的舞台上,并创办了国际信息伦理中心(ICIE: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Information Ethics)联络了各国关于信息哲学方面的知名人物,比如弗洛里迪和刘钢都是该中心的通信成员,卡普罗目前同时还承担着欧盟FP6关于机器人伦理的一个项目。另外Gordon and Breach 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了名为《世界未来》(World Futures)的文集,我院学者闵家胤教授也还为该文集撰写过一篇题为“信息:定义、起源和演进”(Information: Definition, Origin and Evolution)的论文。统一信息论(Unified Theory of Information,简称UTI)的倡导者,奥地利学者的霍夫克施纳(Wolfgang Hofkichner),卡普罗以及弗莱斯纳(Peter Fleissner)的三人谈,作为文集的开篇专门探讨了统一信息论是否可能的问题(Is a Unified Theory of Information Feasible? A Trialogue)。有意思的是,这个开篇写作的本身就反映出信息网络的一个特色,他是由这三位学者之间的电子通信整理而成的,因而也是很有意义的。这个问题后来也被弗洛里迪作为一个大问题收入他的“信息哲学的若干问题”这篇文章之中。2005年欧洲计算与信息哲学会议的文集分为两个部分出版,一部分由剑桥学者出版社(Cambridge Scholar Press)以书的形式出版,一部分由霍夫克施纳主编的3C期刊出版专刊。而这本《信息哲学手册》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信息这个概念的“谱系学” (genealogy)做出详尽的考释,也就是说,使其加入更多的人文色彩。顺便说一句,2005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计算与哲学(IA-CAP)欧洲计算与哲学大会(ECAP 05),我的参会论文“通向信息哲学的东方进路”(An Oriental Approach to 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也于2007年作为《计算、信息、认知》(Computation, Information and Cognition)的第七章出版,在思想史追溯方面从欧亚大陆(Eurasia)而不仅仅是从欧陆(Continental)角度出发将其与中国关联起来,并提出模态信息论(Modal Information Theory,简称MIT)新的哲学理论,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信息科学界的基本问题,从而为信息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起与会者的普遍关注。(该文的中文版已经发表在《哲学研究》2005年9期)。

第三,在内容上,具体体现在在两个方面,即深度和广度。2006年5月3-6日,在法国拉瓦尔的勒芒大学(Le Mans University)刚刚成功地召开完了国际计算与哲学会议(i-CaP——Computers & Philosophy,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这是中南欧诸国家与美国互动的一个范例。在我看来,会议的组织者施密特(C.T.A. Schmidt)是位非常精明强干中青年学者,他的专业是通信、哲学和认知这三个领域,能把这次会议办得如此出色可真是后生可畏呀!尤其是他所请到的几位主题发言人,都是这个领域中相当很有名气的人物,如美国塔夫特大学(Tuft University)的丹内特(Daniel C. Dennett)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英国博登萨塞斯克大学的博登(Margaret Boden)教授、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特别指出格勒诺布尔有三所大学,这里是二大,即强调人文社科的(Université Pierre Mendès)的维尔让(Denis Vernant)教授和意大利帕维亚大学(Pavia University)的马格纳尼(Lorenzo Magnani)教授(他曾在哪里做东办过第二届欧洲计算与哲学年会(ECAP02)等,该学者还于我国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中心有相关的合作项目。他们的专业领域横跨认知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科学哲学等。

另外这次很有意思的在他的学术委员会有了两位中国人的身影,一位是来自广州中山大学的李萍,另一位是来自北京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刘钢。马格纳尼教授曾在2005年第三届瑞典ECAP05年会上作为刘钢特邀发言的做过主持,李萍与他将于2006年7月在中山大学共同举办第四届国际科学和医学基于模型推理的学术会议(MBR-06, Model-Based Reasoning in Science and Medicine),这次国际学术活动加入了中医的内容,凸现出一定的中国特色。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会议主旨:在过去的40年中,哲学和计算机科学在心灵理论、应用嵌入机器智能以及机器人在社会中的文化适应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会议就是要在这两个知识团体之内或这两个领域之间寻找相应的贡献。是否能恰当地回答机器能思考这样的问题吗?对计算机以及人工智能的当代思潮并非本次会议的惟一目标,有机形式的机器智能的诞生是否向我们传递了有关潜在的人类理念以及技术允许度的信息?也就是说,所有社团是否都对能够讲话的机器给予同等的尊重?机器具有欲望和信念的观念、自身学习能力的增强、身体功能的发展、与我们玩游戏,帮助我们学习、协助孩子或病人表达自己、对老年人的照料等等,通常都引发热烈的辩论。那么这种状态是否还要继续下去呢?根据目前所进行的探讨来看,本次会议欢迎比较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以及哲学和智能机器科学领域中知识的创新性利用等方面的报告。也鼓励哲学家采取心灵的计算主义观点来探讨计算机科学中的最新进展;同时也欢迎揭示表征主义理论局限的建议。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在50-80位从事研究的学者之间促进交叉学科的对话。希望其他学者也能从本次会议所罗列的题目中获益。

除人工智能哲学,智能机器人学,认知科学,计算机伦理学等主流研究领域之外,本次会议还在包括机器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跨文化研究,以下几个领域从这次会议的五大议题来看,也还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它们是:

一、进化与技术、进化性计算和进化性语言发展、信息系统和设计的哲学、生物性智能,机器人有机组分的利用、生物计算,生物机器人,人工生命和意义、机器人学(类人的、认知的、外成的、“自动的”、饲服的等等)、类人的主人以及博物馆的导游,博物馆和虚拟实在的环境;

二、语用学与计算机语言学、言语行动和嵌入性对话使用的限度、分句的障碍(口音、声调、感情状况等)、关系、指称以及可计算性、(非)对话装置中的人工亲情、机器对话的能力与通信的哲学、所有的语言、意义以及对话的问题;

三、思维与意向性、具有演化功能的物体以及想象的智能、人工物的人格化、其他思维的理论以及模拟交互的意向性、认知科学中的心身问题、意向性态度的欧洲版(及其反题);

四、文化以及适应性、对计算机和机器人的一切人类学观点、嵌入语境的机器学习、课堂上的机器人教师、大众化以及接受与否的问题、以计算机为中介的通信和学习的利弊、虚拟实在和数字化的人性以及虚构的机器与个人;

五、历史、伦理学和神学、思维自动化所引发的诸问题、设计用户的信念、信念设计机、宗教目的论、机器人伦理学、道德代理人、机器的精神性、技术的灵魂、贯穿历史的智能计算机以及机器人学对社会的影响、认知认识论或作为应用技术的科学以及与哲学、计算和机器人相关的跨学科研究等。

2006年6月在挪威的脱德海姆(Trodheim)挪威科技大学又将举办的第四届欧洲计算与哲学ECAP06年会了。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与比利时自由大学逻辑与科学哲学中心(Center of for Logic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逻辑学才俊(Research Assistant)阿罗(Patrick Allo)为国家逻辑研究中心(NCLI——National Centre for Logical Investigation)主办的《逻辑与分析》(Loque & Analyse)季刊主编一期题为《逻辑与信息哲学》(Logic and 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专刊则将他参会的文章,“信息逻辑”(Information Logic)收入其中。阿罗不仅参加了ECAP05,而且还要在今年的年会上作发言,题目是。“语义信息和逻辑的正交性:一个矛盾的案例” (Semantic Information and Logical Orthodoxy: The Case of Contradictions)在这项活动的缘起中弗洛里迪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什么是信息哲学?》这篇文章中,我曾将信息哲学的概念本质和信息原理的关键探究归结为核心问题就是信息的形式理论(formal theory of information)。这又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而在2004年《信息哲学的若干问题》中我又作为一个大类问题提了出来,它需要更加细致的形式逻辑的研究。

尽管逻辑与信息之间多年来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宽广的研究领域,但是若干关键的问题依然没有获得解决。一方是信息的概念本质的研究,主要是由哲学家来探讨的,其中这涉及真、意义、知觉以及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逻辑学的动力学转向则在逻辑学中把信息在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日程表中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这样做的一个风险却将是要冒很大一个风险,那就是将信息哲学限于通信和认知的特色内。

而最近的工作表明有关信息的观念,例如,《计算与信息哲学引论》 范本瑟姆与罗伊(Robert van Rooy)为《逻辑、语言与信息杂志》(Journal of Logic,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编的《信息面面观》(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Faces of Information)专刊,已经开始将逻辑学家的兴趣与计算信息关联起来,尽管这都是在2003年就干了的。肯定还会出现不同进路通向信息(如定性 vs定量的、语义的vs概率的vs算法的等等),以便对其获得更好的理解。目前这个项目正在由本瑟姆教授的《信息哲学手册》组织协调。但最为重要的是,还是需要在哲学和逻辑哲学和信息哲学之间展开认真的对话。

如果有人问,影响20世纪人类哪一项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最大?肯定会异口同声的回答,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所谓网络就是计算机嘛。这正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理念的具体体现。有了计算机了,就没有必要到天上去找可能世界,可能世界就是个逻辑空间,而网络就是个逻辑和意向性的空间,信息哲学就诞生在计算与哲学的交汇处,逻辑和数学也不再是像先前人们的印象不就玩虚的,一张纸和一支笔演算工作而已。然而,在过去的35年间这种印象已经大为改观,作为形式理论的逻辑与信息与计算机科学(ICS)及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互动正在持续增长,它在许多方面正在成为基础性的框架和建模的工具。在ICS和ICT,人工智能,复杂性,分布式计算,数据库系统、硬件设计、编程语言以及软件工程中都能看它的身影。看看从事这个行当的学科背景的人士,他们大多年轻有激情而且专业背景至少都有两到三个、受过正规大学本科和硕士及博士教育,有实验室和自然科学的基金赞助,如这次与弗洛里迪共同主编《逻辑与分析》的比利时逻辑学才俊不过是个研究助理,就能拿到比利时佛兰德(Flanders)科学基金的资助。另外开会时候还有著名的学者支持以及跨国公司的赞助,来推动着这个新学科的发展。马克思当年在他的经济学手稿中说:“逻辑是思维的货币”,指的是要人们想问题要清楚,合乎逻辑,当今又有人风趣的说信息是网球场上的网球,用网球比喻信息或许高雅了点,毕竟玩的起网球的人不多,而打的起手机的人却很多,不过我却依然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当我们回顾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信息哲学这门由“工具驱动”的哲学学科的时候,再来看弗洛里迪所说它将成为未来的“第一哲学”(philosophia prima)时,我们是否品出其中的味道来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262501.html

上一篇:《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汉译弁言
下一篇:业余的才是美好的
收藏 IP: .*| 热度|

2 霍有光 黄富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