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芝加哥漫游之十九:镇馆之宝

已有 8367 次阅读 2017-3-24 21:23 |个人分类:美国所见|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加哥艺术博物馆以其印象派作品为特色,但是作为美国的第三大博物馆,它的镇馆之宝却是美国本土作家伍德(Grant DeVolson Wood1891-1942)的《美国哥特式》。原因是它与当时美国的时代大背景相契合。在艺术领域,出现了以美国现实为背景的现代主义的本土运动。其目的是拒斥军械库展览会带来巴黎学派(School of Paris)的影响,反对欧洲的那种抽象风格。本土派采用学院现实主义(academic realism),着重刻画美国本土乡村的风景。

1930年代的本土主义运动,成就了主导美国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在绘画领域则出现以伍德为首的“美国三杰”(American Triumvirate),另外二位分别是本顿(Thomas  Hart Benton1889-1979)和柯里(John Steuart Curry1897-1942)。伍德来自美国中西部的爱荷华州,那里是本土主义的发祥地,他们的绘画以美国本土为主题,具有激进的拒斥欧洲抽象派的象征意义。后来伍德又鼓励本顿和柯分别回威斯康星州和密苏里州担当教职。美国当时还是个农业大国,主要以生产谷物为主,而上述三州均为美国的农业大州。作为美国本土的艺术家的作品就要“接地气”,跟着欧洲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跑,能有什么出息?与其他本土派艺术家一道,伍德的作品在纽约通过美国艺术家联盟(Associated American Artists)多年来引领了这场运动。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伍德的《美国哥特式》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作品,后来成为美国文化的五大符号之一,另外四种分别是自由女神、芭比娃娃、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都具有强烈的美国韵味!

19221928年,伍德往返欧洲四趟学习绘画,掌握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技法。1928年,伍德去了德国的慕尼黑,很为那里的哥特艺术所迷恋。但真正影响他的却是被称为“油画之父”爱克(Jan van Eyck1385-1441)的作品。爱克是15世纪的弗兰芒画家。他是北欧后哥特式绘画的创始人,弗兰芒文艺复兴的美术奠基人,对油画艺术技巧的发展做出过独特的贡献。伍德吸收了爱克绘画技巧的清晰性并将其融入自己新创作的作品中。

19308月,伍德在爱荷华州南部小镇艾尔敦(Eldon看到一所建于1880年代,颇具哥特式风格的木板房,有五个房间。此建筑物的紧凑和坚实的设计,尤其是阁楼上的哥特式窗户,这对伍德产生了非常深刻印象,一下子就联想起爱克。他把房子油漆了一遍,拍下照片带回了工作室。然后请了二位再普通不过的人当模特,一位是他62岁的牙医麦基比(Byron McKeeby1867-1950)和他30岁的妹妹(Nan Wood Graham1899-1990),让他们穿上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衣服。伍德花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幅不伦不类谜一样的作品,及时赶上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会。裁判们一开始认为这幅画简直就是开玩笑,“滑稽夫妻”是对它的评价。但画展资助人却坚持,这幅画可以参展。最终获得了铜奖和300刀奖金。该幅作品也就被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并成为镇馆之宝!

当时这幅画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个艺术批评家指责该画是侮辱普通乡村人的漫画。有人认为伍德用这幅画来讽刺中西部文化的狭隘和压抑,但伍德本人否定了这种说法;也有人把这幅画理解为对美国乡村道德品质的颂扬;还有人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非常暧昧,既有赞扬的肯定,又不乏讽刺的意味。后来伍德自己透露他的画中含有讽刺的因素,但至于是哪些因素他缄口不言。正是由于正反二方都各有道理,而伍德又三缄其口,但这副画作让伍德爆得大名。

这个过程让我联想到科学哲学历史学派的开山鼻祖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范式”对学术界带来的震撼。有人专门就该书中的“范式”一词做了博士论文,但还是不知所云。但“范式”一词却以其“邪门”的力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正如有位学者说,所谓的“经典”,就是遭遇到口诛笔伐后依然存活下来的作品。

《美国哥特式》画中男子的双眼直勾勾地盯向前方,双唇紧闭,枯黄的脸上表现出冷漠的样子。鼻梁上还架着一副圆圆的眼镜。沾满泥巴的左手里握着草叉。从构图上来看,草叉与人物椭圆形的脸和人物身后哥特式窗户的线条相呼应。站在他身旁女子的打扮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从发型到服饰,甚至到表情,都让人联想起简爱。女子同男子也不苟言笑,表现了那个年代女性美德,勤劳、矜持、严谨和克己。她略微站在男人身后,眼睛看向男人,颇有“夫唱妇随”的劲头。

大家争论不休的另一话题画就是画中的人物关系。农场老夫妻还是父亲和女儿?如果是夫妻,很多爱荷华农夫的妻子认为这是一副诋毁她们形象的画作。有农妇说,见到伍德非把他耳朵咬下来不成!就冲这一点,伍德也不敢瞎说。如果是父女,那么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叉,倒底是表示一个普通耕作的农夫,还是酸了吧唧赶走追求女儿男友的老古板呢?解释为父女关系的评论家,把女儿下巴和颈部的褶皱理解为“老姑娘的怪异”,但也有人认为这些褶皱暗示着女儿并不像她的穿着那样刻板。伍德的妹妹后来说,看人们这副画的各种评论,为她的单调而枯燥的生活带来诸多乐趣!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1929-1933)时代降临了。伍德的《美国哥特式》很快就成为正面的作品。它既代表了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年代,农民劳作的精神,也象征着在19世纪男权社会中,不容置疑的男性权威和力量。此画体现了美国农民庄严的自豪,像哥特式的自然主义,它代表了美国人民追求自由的精神,它描述了早期美国农民的形象和农业在美国的重要性。代表了早期美国是以农业占主导的国家,而且还表现出了农民的勤奋。凡此种种溢美之词又都倾泻到伍德的画上。

这副作品的社会意义远不如此。美国黑人摄影家帕克斯(Gordon Parks1912-2006)于1941年用照相机拍下了在农场救助局FSA)的清洁工沃森(Ella Watson)女士的照片,取名《华埠美国哥特式》(American Gothic, Washington D. C.)。正是这张照片让帕克斯在种族歧视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伍德的《美国哥特式》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的《尖叫》(The Scream)平起平坐。人们对伍德的这副象征美国的画作喜爱超出了作品本身所荷载的内容!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美国画家伍德的《美国哥特式》

欣赏《美国哥特式》

爱荷华州艾尔顿的木板房——《美国哥特式》的真实背景

伍德《美国哥特式》的二位模特,南(左),牙医(右)

帕克斯的《华埠美国哥特式》(1941)

波兰油画家的根据《美国哥特式》创作的作品

搞怪的魔幻波普版

辛普森版

光剑版

街头画像版

卡通版

真爱如血版

宰了她版

除第一张照片外,其余图片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特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1041450.html

上一篇:怀念李国平先生
下一篇: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创意者经济发布会
收藏 IP: 125.33.91.*| 热度|

5 杨正瓴 蒋永华 冯新 LairdUnlimited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1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