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芝加哥前,房东告诉我们从市区来可以乘坐147或151路公汽。在市区了,乘151路公汽回去。芝加哥汽车站很有特色,一个个长方形的铸铁小亭子,整整齐齐地固定在人行道旁。内有条凳供候车人休息。我们就在151经停的车站等。可等来几趟151路汽车,到站都不停车。我心里纳闷了,难道芝加哥的公汽也像中国,有甩站的状况?初来乍到,鼻子下面有张嘴,问问别人。行人告诉我,先要按一下汽车站柱子上的按钮,就会有汽车停下来的。他还帮我按了一下按钮,不久151就停下来。不按按钮,司机就不知道前面有人要上车,所以就不停了。这其实和中国差不多,司机或售票员看看前面车站若无人等候,他(她)就会喊一嗓子,某某站有人下吗?如果无人应答,司机就不会停车,而芝加哥的公交车是以无线的方式与乘客沟通,这个办法不失为好办法。
他们的公共汽车的设计很人性化。到了站,汽车挺稳后,上车的门踏脚便自动放下,与马路牙子平行。这种汽车的设计大概是有液压系统操作。这样有几种好处。其一是对老人,老人上下车不方便,这样老人就可以像走平道那样上汽车了。其二是对坐轮椅的残疾人有帮助,残疾人无须别人协助,自己就能将轮椅推上车。汽车里面有三个座椅可以翻开,让轮椅妥善安放。其三是对推婴儿车的人有帮助,可以直接把婴儿车推到上去。我们的公共汽车没有这样的设计,经常见到上了年纪的人很吃力得爬上汽车,年轻人推着婴儿车也要很费力气将婴儿带车一起搬上汽车。更不用说残疾人了。我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只见到有为老弱病残孕设有的专座,但未见到有安放轮椅的位置。所以在中国,坐轮椅的很难享受到公共汽车的“福利”。公共汽车有了这样的设计的确很合理。
那么某人要是下车,也无需向司机报告。车厢内靠车窗处,有长长塑料绳索。要下车,就拉一下绳索。司机就在下一站自动停车。芝加哥的公汽没有售票员,只有司机。乘客与司机无法接触,因为驾驶室与乘客的车厢是半隔开的。但在驾驶室的上方有LED显示站名,另外还有声音报站。没必要有乘务员。没有卡的自觉投币,仅此而已。没见到自动投币的,都是刷卡。
车站的设计也比较合理,在一端有专门的LED面板,报告哪趟车还有多长时间到哪一站。乘客就可以心里有数。芝加哥公汽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可以将自行车放在汽车前面。车头前方有架子,将自行车放上去就行。不影响司机的视野。下雨了,骑车累了,都可以将自行车往公共汽车前面一放,就可以上汽车。到目的地后,把自行车取下来,继续骑行。这方面我们似乎还没考虑到。芝加哥是大城市,公交系统发达。但到了相对小一点儿的地方,公共汽车系统就没那么发达了。不过,都说美国是轮子上的国家(a nation on wheels)。家庭轿车的普及率很高。一般家庭都有车,有的甚至有二两甚至更多。在美国,没有汽车就等于没有腿。
不久前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开始在街头看到随时可骑走的自行车。这个举措很科学。从某种意义讲,解决了所谓的“最后一公里”的难处。拿北京来说,先是有市政府投资的自行车,在地铁站等处有很多自行车成排地码放着。想使用它们要到相关的部门交200元钱,然后发给你一张卡,每次刷卡就可以取车。到了另外的停车点儿,再将车还回。这就相对方便些了。最近,又有了mobike和ofo二家类似的公共自行车。它们的运营方式更方便,只要拿智能手机扫一下自行车上的二维码,车锁自动弹开。我用过mobike,但就用了一次。由于我个子高,腿长,mobike的自行车比较矮,我骑着不舒服。所以就没再用。第一次用mobike时,当时就从你绑定的信用卡或借记卡扣走299元钱作为押金。我不想用mobike了,退款很方便。每用一小时的mobike要0.5元。mobike和ofo就比市政府投资的自行车更方便了。它们可以停在任何地方。尤其是在地铁站处更是很多。
我在芝加哥也见到类似的自行车。自行车整齐地摆在路旁,使用时可以刷信用卡。这种使用自行车的方式已经传入中国。但我们用智能手机付费,而非信用卡。当然,我们的微信、支付宝必然也要绑定相应的信用卡。这一点,我想国内还是走在了国外前面。他们还停留在直接刷信用卡的阶段。不过我还是见到芝加哥本地人大都骑着自己的自行车,沿着密歇根湖骑行。而那些DIY的自行车似乎适合在市内使用。总之,芝加哥的市内交通还是有多种选择的。
151路公交汽车
公交汽车站台
按下此按钮司机就知道有人要上车
拉下塑料绳索司机便知道有人下站下车
车站站台上的LED显示
为坐轮椅的残疾人设计的位置
车厢内并不拥挤
雨天挂在车前的自行车
DIY自行车系统
整齐排列的DIY自行车
DIY的付费装置,可以万事达和维萨信用卡
显示散落的自行车位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