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文”是一种另类的文学体裁,其全称是“网络文学”。“网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流传、销售“文学作品”。“网文”似乎和“网游”与“手游”(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一样,成为普罗大众所接受的一种文学体裁。参加网文写作的人群众多。既然如此,他们就不受控于传统的出版商,而是与网络平台合作。网络平台为了提高流量,吸引读者访问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所以它们也对网络写手格外重视。现在写网文的尚未被中国作家协会所认可,因此也就无法称其为“作家”,而只能成为“写手”。由于中国的出版管理制度与其他国家的不同,那么有众多的能够“写东西”的人便只有另辟蹊径,成为“网络写手”。
网络写手也是很辛苦的一个行业。大致有几个方面吧。首先,要有故事,也就是说,网络写手必须会编故事。没有故事还能写什么?其次,是要会写,写手必须理解读他们故事的读者的心态,了解读者想要读什么。这样就必须迎合读者,而不是向读者灌输什么。其三,必须学会与网络平台和读者们进行很好的互动。与读者没有互动,你的东西恐怕不一定能够迎合读者,不与网络平台互动,也无法让他们的东西得到很好的传播。但,说一千道一万,网文写手也是为了生存而挣扎在数以百万计的写手中。要想让网络平台支付给你报酬,就必须能写。不要以为会写就能成为网文写手。
中国的网民普遍的文化水平并不那么高。所以他们对那些板起面孔正式出版的高大上的作品的接受能力比较差。每每见到地铁上有不少年轻人,都在手机上读这些网文。就足以证明网文对他们的吸引力了。有人抱怨说,中国人的阅读大不如前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难道只有阅读经典著作才能叫“阅读”?我想文革前的那些小人书是否算“书”呢?由此可以看,不要小看网文,它是我们普罗大众的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
说到这种文学体裁是似乎也能划分出几个范畴。首先就是玄幻武侠类,其次就是都市情感类,第三就是侦探厚黑类。至于后两者的读者各有其读者群,而玄幻武侠类则奇怪得很。不仅有中国的广大读者群,而且在国外也有广大的读者群。写手嘛,创作就是用中文,可是西方人如何看懂中文呢?那就只有靠翻译了。翻译在向外传播网文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是谁为网文做翻译?我做过翻译,知道其中的辛苦,不仅如此,而且报酬很低。刚刚与一家出版社再次签订了翻译协议,千字/60元的翻译费,而且还是一次性的。这本书早就翻译完了,第一次协议都过期了,所以不得不再签一次。我已经发誓,不再做翻译的事情了。出版商可以说是店大欺客,没有办法。
再说网文,他们的作品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写出来的。对中国读者而言,一旦陷入到某部作品,就不能自拔。老是抱怨写手怎么还没往下写。作者虽然停下来了,在我看来,他恐怕是在吸收读者的意见,修改自己的创造思路,以迎合读者。因此,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并非某单独写手的作品。同时,也为作品的翻译留出了时间差,翻译似乎来自全球各地的能够进行双语工作的“网文狂”。他们不计时间和经历对一篇有意思的作品进行翻译。慢慢地,中国的网文就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与此同时,作者也有充分的时间与作者进行互动,网络平台也会将反馈的读者意见告诉作者。据统计,全国有数百万的网文写手,有成功作品,就会有投资者对其投资,拍成电视剧等。仅举一个例,《老九门》就是网文,但却拍成了几十集的电视剧。更不用说那些玄幻作品了。中国人不是没有才能,而是没有让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的渠道。想当年,写作《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如果没有大商人为他提供资助,养着他。他恐怕连开篇都没有写出来就饿死了。
任何国家对于通俗作品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例如,法国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和小仲马的《茶花女》等作品,当时也是无法上得台面的作品,可是他们最终还是与拿破仑一样,灵柩供奉在名人堂里。当然,也有反面的例子,莫扎特就是一个典型。他可以说是个对那个时代的一个反叛者,为教会所不容。为了生存,他只能游走于各个贵族之间,并为他们的子女上课。这也是他的作品题材如此广泛的原因之一。可他最终还是在穷困潦倒中离世,连尸骨都没有留下。我不是说现在的网络写手个个都能成功,这里面的淘汰率相当高。只要坚持不懈,网文就是中国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我们不总是在说,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吗?那网文是否算软实力之一呢?大家仔细想一想!
据信中国的网络文学、日本的动漫、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和韩国的偶像剧,已经成为世界四大奇观。后三者早就有了自己成熟的“套路”,可是中国的网络文学却依然在摸索之中。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创作者即网络写手的知识产权(IP)的问题。好在有了翻译,即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得不到保护,可是在国际上则有成熟的保护机制。反过头来看国外为何没有出现向中国这样的网络文学的创作体裁呢?在我看来,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非常完善。作者花大气力写出一部畅销书,可以吃上一辈子。而我们呢,也许就能吃上一阵子。
现在有数以百万计的网络写手,又有谁能保证,再过多少年后就出不了个名垂青史的大牌作品呢?如果网络上依然是盗版横行,网络文学这根幼苗大概也会被野草湮没。如果是那样,就会出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奇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