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N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feng321

博文

[转载]橡胶树种质资源圃

已有 2813 次阅读 2019-1-27 15:08 |个人分类:橡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橡胶树种质资源情况:

我国橡胶树主要种植在海南、云南、广西、广东四个省份,其中海南是主产区。橡胶种质资源主要包括魏克汉姆种质(Wickham)、1981年前非魏克汉姆种质和1981IRRDB野生种质(也称为Amazon野生种质)三种,其中魏克汉姆种质是指1976年由英国魏克汉姆在亚马孙河流域采集并培育的46株母树所选育的后代,是目前橡胶树栽培品种的主要来源,该种质受来源限制其遗传基础较窄;为了拓宽橡胶树遗传资源,国际天然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IRRDB)于1981年组织各成员国重返亚马孙河收集种质,称为1981IRRDB野生种质,其它种质则称为1981年前非魏克汉姆种质。中国参与了1981年的调查,引回8000余份种质,目前查到的我国橡胶树种质资源圃主要有两处,相关信息转载如下:

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2016年橡胶所报道)

是我国保存橡胶树种质资源量最大、也最为完整的圃地,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1983年建立,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占地460亩,其中保存苗圃110亩,大田鉴定圃350亩,共保存橡胶树属6个(变)种资源6075份,其中Amazon野生巴西橡胶树种质资源5710份,Wickham种质350份,橡胶树属其它种材料15份。所有种质以植株形式进行实地保存,苗圃保存所有资源,株行距1.5x1.5米,每份资源种植3株;大田圃种植2090份资源,株行距3x7米,每份资源种植5株。

种质圃以全面收集、整理和整合我国橡胶树种质资源及科技基础数据为主要工作内容,是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升级与发展的重要科技基础依托,承担国家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建圃以来,到2007年止,在各类科研项目支撑下,共完成橡胶树资源收集8000余份,编目保存6060份,相继对苗圃内保存的5889份资源进行了包括形态特征、产胶特性、生物学特性、抗性等多性状鉴定评价,对大田圃保存的162份资源进行了生长、产胶量、乳管特性、抗风性、抗寒性等性状鉴定,取得了保存资源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为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了较全面、可靠的依据;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支持下,制定了《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管理办法》、《橡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 橡胶树》等,全面规范了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圃地管理等基础性工作,至2008年已完成圃内保存所有6060份资源的共性和特性数据的标准化整理,并提供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圃信息网对全社会进行信息共享。通过鉴定评价,目前已发掘出31份优良种质、18份特异种质和一批创新材料,并育成小规模推广级以上品种13个。

 

农业部景洪橡胶树种质资源圃(百度搜索)

建于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富,被称为热带沙漠上的绿色明珠。兼有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优点,适合橡胶树生长和有机物质积累橡胶高产稳产,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1953年,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于西双版纳成立,正式启动了橡胶树引种育种的研究工作,1956年开始建设种质资源圃。经过多年引种保存和种质创新,目前已保存橡胶树种质资源4231份。

由于历史的局限,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以前建成的种质资源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种质资源学研究的需要,为此,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开始规划建设新的橡胶树种质资源围。规划面积366亩,现已定植205亩,保存资源2615份。 资源圃主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及创新利用的研究,对中国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景洪橡胶树种质资源圃”。

资源圃共承担完成14项种质资源研究项目,在资源性状鉴定和种质创新利用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通过实生选择、人工控制授粉、花药组培等手段进行种质创新,获得3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云研77-2、云研77- 4已于199912月通过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在云南植胶区大规模推广种植;高产抗寒品种云研73-46、高产品种云研75-11和云研73-477已于2007年申报新品种登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35-1159350.html

上一篇:橡胶树的分类阶名称
下一篇:橡胶树相关数据库
收藏 IP: 122.188.1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