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冷泉港×亚洲会议“脂代谢与代谢紊乱”报道
(本文主要由刘铁民、潘东宁、李仲、李于、刘军力、姜长涛、周红文、徐晓军、胡芳、赵杰修、姚婷、王鑫、应浩、梁斌等人共同撰写和整理照片,还有很多脂代谢领域同行专家共同努力完成!)
冷泉港亚洲会议(Cold Spring Harbor Asia Meeting)是在国内(苏州独墅湖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举办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学术会议,几乎覆盖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根据研究领域设不同的主题会议在不同时间召开。
四月的苏州,和风煦煦,暖意融融,芳菲始盛。2017年冷泉港.亚洲会议——脂代谢与代谢紊乱(LipidMetabolism and Metabolic Disorders)于4月10日至14日在美丽的苏州独墅湖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召开。清华大学李蓬院士/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杨洪远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PeterTontonoz教授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TobiasWalther教授联合组织,生物物理学会脂代谢与能学分会共同协办了这次学术会议。来自国内外脂代谢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等400多人齐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
本次“脂代谢与代谢紊乱” 会议根据研究方向分设11个专题(Sessions),包括10号晚上的开幕式报告以及11号下午的海报(Posters)等专题。这11个专题涵盖了胆固醇代谢及运输、脂肪组织及脂类的合成和分解、脂肪肝、脂与炎症、代谢的神经调控、以及脂代谢中的组学研究等;共计有43个海报,55个大会报告。我们按会议时间和专题方向分别报道此次会议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
4月10日是大会开幕式报告,按照国际学术会议惯例,会议安排在晚上,有3个报告。开幕式即第一个专题由北京大学的陈晓伟教授主持。19点,清华大学李蓬院士/教授致开幕词。随后,北京大学肖瑞平教授讲述了E3泛素连接酶MG53在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紊乱发生过程中的重要调控机制,这一研究为治疗代谢性疾病及心脑血管问题提供了新靶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Peter Tontonoz教授多年来一直研究核受体与代谢性疾病关系,他介绍了核受体LXR在脂代谢过程中的转录调控机制,以及Ido1、Lpcat3、Abca1三种蛋白如何介导LXR发挥转录功能。最后来自安捷伦(Agilent Technology)公司的王洁思介绍了海马代谢分析仪在定量检测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的应用及优势。
4月11日总共有四个专题。第二个专题是脂类转运和胆固醇代谢,由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DDK的Will Prinz教授主持。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分子,也是胞内重要的信号分子,和动脉粥样硬化等重大疾病相关。胆固醇的合成、吸收、转运等一直是脂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武汉大学的宋保亮教授介绍了他实验室近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们发现胆固醇通过Syt7蛋白和PI(4,5)P2磷脂从溶酶体转(lysosome)运到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Cell,2015),揭示了细胞内胆固醇运输的新途径和过氧化物酶体新功能。另外,他们还发现Hedgehog信号通路的转导蛋白Smoothened也是被胆固醇共价修饰,决定其功能(Molecular Cell,2016)。固醇调节因子结合蛋白(SREBP)是调控脂肪酸、胆固醇合成的重要转录因子,他们还发现阻断SREBP通路可以减缓肝癌(Hepatology,2016),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COPII是细胞内介道蛋白和其它分子从内质网运输到高尔基体的重要蛋白复合物,北京大学陈晓伟教授发现敲除该复合物之一的SAR1B,小鼠血脂大大下降,提示SAR1B可能作为降血脂靶点。本次大会的组织者之一,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大学的杨洪远教授一直研究脂滴和胆固醇运输,他这次介绍了细胞内负责甾体类分子转运的ORP家族蛋白功能和作用机理。和他同一学校的Andrew Brown教授分享了胆固醇合成经典途径中squalenemonooxygenease(SM)的研究进展。法国的Guilaume Drin教授介绍了细胞内介道甾体类转运的ORP/Osh和STARD蛋白的胞内不同细胞器上的定位、以及作用功能研究。另外,清华大学的龚欣博士(颜宁实验室)展示了NPC1、SCP1和SRE1等蛋白的晶体结构解析;南京医科大学的周红文教授介绍了一个高胆固醇血脂症家系的遗传学研究及治疗情况;清华大学的陈立功教授介绍了他们关于维生素B1转运蛋白OCT1的研究进展,二甲双胍和维生素B1竞争结合OCT1。
第三个专题是海报,展出了四十多个优秀工作的海报,涉及脂质代谢生理病理机制、神经调控、疾病检测模型等诸多方面。在当天下午的海报展出活动中,与会人员一同对展出的海报进行了学习,并与海报报告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并对海报进行了投票。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王晓霞(题目:MacrophageIRE1α links metabolic ER stress to energy imbalance in obesity),以及来自美国马里兰州JohnHopkins大学医学院G.William Wong课题组的雷霞(题目:C1q/TNF-relatedprotein 6 links obesity to adipose tissue inflamm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获得优秀奖。来自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杰修研究员(题目:Heattreatment and exercise prevents skeletal muscle insulin resistance in Wistarrats fed high-fat diet)获得励志奖。在4月13日的会议晚宴上,本次会议主席¾¾清华大学的李蓬院士为海报获奖者颁奖。
第四个专题是脂肪组织和脂肪因子,由美国Mayo ClinicCollege of Medicine的刘军教授主持。脂肪组织既能动态的调控脂肪储存,也能分泌脂肪因子,响应机体需要,调控各种生理活动。日本大阪大学的LichiroShimomura教授发现钙粘蛋白T-cadherin调控脂联素(Adiponectin),进而影响外泌体(exosome)的发生发展。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林建碟教授介绍了Neuregulin 4(Nrg4)在脂肪储存、能量消耗和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机理。哈佛大学(目前已任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孔星星教授介绍了转录因子IRF4介道棕色脂肪组织和肌肉代谢的作用机理。复旦大学汤其群教授实验室一直从事脂肪组织的起源、分化研究,他介绍了骨形态发生蛋白BMP4调控不同性别小鼠脂肪储存的最新进展。苏州大学苏雄教授介绍了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酸衍生物和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PhilippScherer介绍了鞘磷脂(ceramides)和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4月12日有两个专题报告,包括脂肪合成和储存专题,以及脂质合成、信号转导、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主题。上午第五专题——脂肪合成和储存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刘平生研究员主持。首先,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TobiasWalther教授介绍了甘油三酯合成过程与脂滴形成的关系,以及脂毒性研究。中国科学研究院昆明动物所的梁斌研究员介绍了秀丽线虫中核仁应激促进转录因子FOXA/PHA-4激活脂质合成基因表达和脂肪储存的研究工作,揭示了核仁应激引发脂质储存的分子机制。清华大学傅肃能教授揭示了mTORC2参与营养感应及mTORC2营养抵抗导致肥胖和高血糖的机制。清华大学李蓬院士/教授一直从事脂滴融合和脂肪储存的机制研究,她向大家介绍了CIDE家族蛋白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调节脂质储存的机制,以及最近的关于去乙酰化酶HDAC6作用于CIDE家族FSP27调控脂肪储存的研究工作。芬兰赫尔辛基大学ElinaIkonen教授介绍了细胞骨架蛋白NMIIa和FMNL1在非脂肪细胞中对脂质储存和脂质动态改变过程中的作用。大连医科大学吴英杰教授以肝脏生长激素受体GHR敲除的小鼠为模型,发现GHR敲除导致脂质从头合成增加,伴随高糖血症和严重的胰岛素抵抗。第二军医大学章卫平教授发现锌指蛋白ZBTB20作用于ChREBP转录因子调控肝脏脂质合成,ZBTB20将可作为脂肪肝治疗的新靶点。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WillPrinz教授发现FIT蛋白通过调节内质网中甘油二酯水平影响新生脂滴从内质网上出芽脱落的过程。南京师范大学刘畅教授揭示OA(oleanolicacid)通过调节miR-98-5p/PGC-1b水平降血脂。
第六专题脂质合成、信号转导、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在晚上举行,由哈佛大学的孔星星教授主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KarenReue教授介绍了脂滴蛋白Lipin2和Lipin3在小肠脂质合成和乳糜微粒形成中的作用。厦门大学林圣采教授发现乙酰转移酶Tip60乙酰化lipin1蛋白,促进lipin1从胞浆转入内质网膜,从而促进甘油二酯向甘油三酯转变。哈佛大学医学院宋伟博士以诱导胃肠道Yorkie肿瘤发生在果蝇中建立恶液质模型,发现MEK/ERK通路激活促使脂肪和肌肉消耗。北京大学刘国庆教授介绍了在仓鼠中敲除LDLR、LCAT、ApoCII等基因时,获得了更接近于人类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提示基因工程仓鼠模型更适用于人类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研究。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李振斐研究员揭示了前列腺癌患者对abiraterone耐药性的发生机制,为解决前列腺癌耐药性提供了新策略。韩国首尔国家大学JaeB Kim教授揭示RNF20通过激活SREBP1c促进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4月13日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形成、以及信号和炎症反应等3个专题。上午第7个专题的内容是肝细胞、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脂解作用,由美国ColumbiaUniversity的强力教授主持。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Jay Horton教授介绍了SREBP1C、ACC等脂肪生成的调节因子在NAFLD发展中的作用。北大姜长涛教授报道了小肠中一些信号分子可以调节NAFLD的发展。澳大利亚的AnnaCalkin教授课题组运用蛋白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发现了新颖的调控肝脏脂肪变性的基因PAP,为NAFLD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中科院遗传和发育研究所黄勋教授则从ATGL蛋白酶体降解角度解读其对肥胖治疗的潜在意义。随后,澳大利亚的MatthewWatt教授指出一些肝脏分泌因子和脂肪肝和糖尿病相关。礼来公司的JamesRong比较了二甲双胍和线粒体glycerol-3-磷酸脱氢酶抑制剂对小鼠原代肝细胞中线粒体的活动和糖异生的不同影响,为代谢紊乱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MayoClinic的刘军教授揭示一个新的癌细胞保护机制,即HIG2通过抑制ATGL抑制脂解保护癌细胞应对缺氧环境。佐治亚州立大学的余立清教授通过使用棕色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CGI-58小鼠模型,研究了在冷刺激条件下棕色脂肪组织中脂肪水解在适应性产热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为研究CGI-58在不同组织中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见解。
下午第8个专题是脂肪形成和脂肪细胞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孙海鹏教授主持。新加坡国立大学-杜克大学联合中心孙磊教授从LncRNA这个新的角度解读其对脂肪组织转录水平的调控作用,发现新的Lnc-leptin可以与leptin的启动子区域形成环状结构,进而调控leptin的表达,从全新的视角研究LncRNA的调控基因表达的方式,为研究LncRNA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肯塔基大学周长城教授研究发现在营养过剩的情况下IKKβ可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脂肪生成。我们知道啮齿动物BAT依赖的产热对于能量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BiaoWang重点研究了人的产热存在“altyuism”现象,为代谢紊乱提供新的思路。南丹麦大学SusanneMandrup教授通过对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进行3D染色质结构的重构,发现promoter-enhancerloop的动态重组是联系增强子活性和目标基因表达变化的重要机制。
在第9个专题是信号传递和炎症,由清华大学傅肃能教授主持。中南大学刘峰教授揭示了线粒体逆行通路调节脂肪组织炎症并且鉴定DsbA-L是调节线粒体完整性和功能的重要蛋白,为研究脂肪组织中的炎症反应提供了新的靶蛋白。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钟清教授则将免疫、自噬和能量代谢联系起来。澳大利亚加文医学中心MarkFebbraio研究了TLR4在脂质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的作用。
4月14日只有两个专题报告,涉及代谢的神经调节(第10专题,由美国UTSouthwest Medical Center的刘铁民教授主持)和代谢的组学技术(第11专题,由Universityof New South Wales的杨洪远教授主持)。众所周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JeffreyFreidman院士/教授是瘦素(leptin)的发现者,他首先介绍了对瘦素在进食和体重调节方面的作用,并表示瘦素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新靶点。接着,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胡芳教授报道了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Grb10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及mTOR信号通路,促进脂肪组织产热,以达到降低体重,改善血糖调节的目的。上海科技大学沈伟教授介绍了背中线下丘脑神经元对于体温调节的重要作用,而这种调节是通过增加机体产热等方式完成的。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KevinWilliams教授阐述了pomc神经元中的IRE1/XBP1s信号通路是连结内质网应激与能量平衡及血糖代谢的枢纽。Amsterdam大学易春霞教授则介绍了脂蛋白脂酶对于肥胖中小胶质细胞代谢的影响,继而影响其能量利用方式的转变。
在随后的代谢的组学技术专题中,新加坡国立大学MarkusWenk教授发现健康人之间的代谢指标存在差异,他利用组学技术对360名不同种族的健康新加坡人血脂糖化磷脂、鞘磷脂、固醇类等做了系统地比较。复旦大学唐惠儒教授介绍了包括核磁NMR和质谱MS在内的超灵敏定量代谢组学的方法、应用及其前景。
本次会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脂代谢领域专家学者的聆听和提问,现场问者积极,答者耐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会专家学者充分交流了近年来在脂质代谢和代谢紊乱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深度探讨了相关研究领域前沿科学问题,代表了国际脂代谢研究的最新和最高水平。该会议加强了该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促进了我国脂代谢和代谢紊乱的研究。
(相关活动报道也见BioArt)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