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针对以往职称聘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分数为主导的职称聘任办法,即将教学、科研、贡献进行量化,并按照(45%教学分值+45%科研分值+10%贡献分值)形成总分进行比较,分高者优先考虑晋级。这个办法的初衷是好的,乍听起来也很合理,但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结合自己在计算分数时遇到的问题,谈谈其中存在的潜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避办法,也请同行们献计献策。
1. 以分数为主导会造成“量掩盖质”
今年我学院有4个人申报教授,只有我有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一项15万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但按照金额的分配比例计算分值只有0.3分,等同于一篇一般期刊论文;如果是15万的横向项目,计算分值为1.875分,所以完全是“质高价廉”。
只有我结题一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计算分值10分;另一申请人获一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分值也为10分,教学、科研均占总分的45%,从这个角度比较,我们的分值相同,但质完全不同。
有的申请人第一作者论文只几篇,而且没有高水平期刊论文,但计算出的论文分数并不低,因为只要你的团队人数够多、写论文的时候互相带名,你就可以“以量取胜”。
申请人中只有我获得过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校级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没有分值,完全没有“质量”。
以横向项目获得高分数的浅规则:横向项目只要到款额高、只要项目负责人愿意,哪怕你什么都没做,也可以获得高分。比如到款额600万的在研项目,如果将你排名第2,计算分值为18.75分。而且只要项目负责人愿意,他可以今年给你排第2,明年给他也排第2。
2. 论文、科研项目不设门槛会将本具优势的人排挤出局
我校职称聘任不设门槛,初衷也是好的——希望大家都有机会参聘。如果将论文和科研项目同时设置门槛,只有我具备申报资格,但恰恰是我被拿下。
论文不设门槛存在的潜规则是:只要我想要你上,不管你论文水平如何,内外审都可以将你排第1。我学院4个申请人送审的论文依次是SCI源刊论文、EI源刊论文、会议论文、增刊论文,论文排序竟然可以排出会议论文和增刊论文在前,SCI源刊论文和EI源刊源刊论文在后。
3. 岗位设置不当会造成优秀的人没岗可聘
我校很多学院以研究方向设岗,导致一些更优秀的人没有岗位可聘。潜规则是:只要我想让某人上,就可采取设岗的方式将更具竞争力的人排挤出局。
我是非常典型的潜规则受害者,详见我的博文“我的申诉过程”
我初步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如下:
1. 横向项目应参照纵向项目的管理办法,一开始就将项目参加人备案,这样就不会出现一个项目用于多人评职称,关键是排名还可以重复。
2. 参考我学院在一级学科设岗,这样对大家都相对公平,大家都有同样的机会竞聘岗位。
3. 不设置资格门槛,这样大家都有机会参评。可以设置能代表级别和水平的门槛,在同一门槛中再参考分数。分数也只能作为参考,因为不可能将所有的细枝末节都考虑进分值计算中。即大框架为主,分数为辅。
4. 对不能公正评审论文的内外审专家不宜再用。
同行们如果有什么好办法可在我的博客上留下评论,我的博客对我校领导开放,也许您的建议会被采纳,以促进我校规章制度的完善。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王晓飞
2013.7.2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