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心路27】花样年华

已有 2330 次阅读 2017-11-13 02:32 |个人分类:心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什么是时间?
* * *
.
接续周六*。今天希望搞清楚“钟慢”的事情。照例,先列出那四个“算式”:
τ=β·(t-v/V^2·x),
ξ =β·(x-vt),
η=y,
ζ=z.
其中,β=1/sqrt(1-v^2/V^2).
.
继续之前忽然想到“科普”的本质:科普作家有点象“经纪人”,著名科学家则是“影星”,科普书就是讲他们的“大戏”给你听。影星和观众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界线:屏幕。是的,把两者“联系”起来的事物同时也起着“分隔”的作用——绝妙。那是啊,别看华仔和粉丝们玩的那么嗨,但台上台下的位置是不能颠倒过来的 —— 我唱你听、我主唱你伴唱、我工作你买单 —— 尽管有时也会让粉丝们上台露个脸、客串一把。所以,作为观众就得守住“本分”,不要想着自编、自导、自演。可是史泰龙不管那套,他还真是个传奇。其实,爱因斯坦也是不管那套的(哈)。也许,这就是大众喜欢他们的本因所在——多少有了点参与的期望和先例。不过,我倒觉得,他们不再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主角。我在大学期间看到比尔盖茨的书,但却没有看到他才是时代的主角。确实,人要往前多看一点点、把握未来。
.
上面的四个式子不是无条件的,它约定t=τ=0时,两个坐标系的原点重合。这是初始状态。昨天和前天都只考虑t=0的情况,今天要多考虑几个时间点。接着昨天的设置 —— 初始状态下,动系上杆的A、B端的动系坐标为:(L, 0, 0) 和 (2L, 0, 0)。就是说,t=τ=0时,两个坐标系的原点重合,而杆的A端与动系原点有个距离L(杆绑定在动系上)。此时,在静系中观测,有:
x1=L/β
x2=2·L/β
r(AB)=L/β=L·sqrt(1-v^2/V^2)
τ1=-v/V^2·L
τ2=-2v/V^2·L
τ2-τ1 = -v/V^2·L
.
上述结果的物理意义。从静系看,杆的长度多了个因子1/β,即sqrt(1-v^2/V^2). 由于这个因子小于1,杆的长度是有所缩短。注意,杆的实际长度没有缩短,只是从静系测量动系上的杆,得到的测量值有所缩水。按照这个计算,你就清楚,从静系中得到动杆的长度测量值,还需要做个“数据处理”:实际长度=β·观测长度。这个事情很重要。譬如,待嫁的姑娘坐在高速太空飞船上玩,脚丫子踩到飞船的窗户上(脚的长轴与飞行速度平行),你在地球上观测到那脚的尺寸是20厘米,千万别忙着告诉你老妈,要先给这个尺寸乘以β,即20·β(厘米),把这个尺寸拿出去。否则,姑娘穿着未来婆婆做的鞋子会“顶脚”,说不定就吹了。(注:β=1/sqrt(1-v^2/V^2)>1)。
.
再来看时间。τ1表示杆A端时钟的表观读数,τ2 表示杆B端时钟的表观读数,而测量是在静系里t=0时执行的(所谓“表观”是相对于静系而言的)。而初始状态下,动系和静系原点重合,原点处动系时钟和静系时钟的(表观)读数都是0。不妨把动系原点处时钟的表观读数记作τ0。现在就清楚了,初始状态下:τ0=0,此时的静系时间也有t=0,即动系原点的时钟(表观)读数与静系原点的时钟读数一致(此时此处看不出动、静钟的快慢)。τ1=-v/V^2·L,这是个负的时间值,意味着动系中杆A端的钟比动系原点的钟在表观上晚了v/V^2·L时间单位;而在更远的B端τ2=-2v/V^2·L,意味着动系上杆B端的钟比动系原点的钟在表观上晚了2v/V^2·L时间单位。这些讨论都是静系时间 t=0时的情况,也都是从静系来看,那么静系各处的钟的读数都是t=0.
.
现在不去说动系上的杆的两端,而是看动系X轴上任意坐标 ξ。则 t=0时,ξ=β·x. 则有 x= ξ/β(写到这里,我忽然在想一个问题,τ究竟表示动系时钟的真实时间,还是表示从静系观测到的动系时间?这个τ乎带有二义性。绝大多数时候我是按后者考虑的,而正是这个考虑使得我坚持“绝对时空观”;可是,那个基本方程又是从动系的时钟同步出发的,在那里我是承认前者的,但那是从动系看动系的钟——那么,从静系看动系的钟,得到的读数是用τ还是用 t来表示呢?也许往下走就清楚了)。 
.
忽然,心情有点小沉重。换换脑子吧,看看金城武最近又演了什么戏(哈)。。今年拍的已经看过了,往年拍的两部都播放不了,转而看了一部土耳其的战争片*
=.=.=
睡了一觉,忽然有了主意。如果你想在静系中观测“运动着的杆的长度”,那么就得在静系同时记录杆两端的位置,正如上面所做的那样。可是,若想从静系中观测动系的时间,就得让动系的时钟同步(否则观测就没有意义了),然后就会在静系得到“影子时间”,即动系时间在静系的“投影”。(刚才到楼下的时候,头脑中想到,洛伦兹变换仍然依赖于人们怎么看,这一点不太令人满意。也许可以试着寻求或构造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增加个“示性数”,用它来指示“观点”)。
.
先回到之前的断点(见▲)。显然, ξ 是动系的真实坐标,而 x 是 ξ在静系的“影子坐标”(t=0时)。早先注意到x'=x-vt,而 x' 表示“运动着的杆”在静系量得的长度(参见基本方程),而此杆在动系中的长度值为 ξ =β·(x-vt)=ξ =β·x'. 在t=0时x=x',而ξ =β·x. 这样,基本方程中出现的x'跟这里出现的x',在含义上就吻合了(物理意义清楚了)。需要注意的是,列基本方程的时候,假定了杆的A端就是动系的原点。现在感到,t>0时,x的含义不是很清楚。算一下,x= ξ/β+vt. 其中,ξ/β 是t=0时静系中量得的运动着的杆的长度,这个量不随时间变化(如原著第3节所设):看待 x 随 t 的变化时,ξ 是动系中给定的固定值(杆的实际长度)。这样,t>0时,x的含义是静系里运动着的杆的长度在加上动系的惯性位移(惯性位移直接反映在静系里,故不涉及伸缩)。至少,这个解释可以帮助消除建立基本方程时遇到的若干困惑 —— 原作者写文章的时候,头脑中装着整体结果:写前面的内容时,头脑中难免会隐含地参考后文的内容;而首次阅读和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早先遇到的困惑到了后文才可能获得释疑,甚至需要重复学习几遍 —— 正所谓书“不可一读能也”(语出《阅读的策略与技巧》,购书日期:1995年11月13号——大学时期买的书装了6箱,从西安运到了太原,有些“送人”了,有些还留着。前段时间还从西宁运回少许中学时期买的书。父母曾计划把我中学时期用过的写字台零担过来——我比较恋旧)。
.
接续上一段。若延续早先的思路(可能不对但不妨走走看),把t=0时得到的x= ξ/β代入第一个式子,得:
τ=β·(0-v/V^2·x)
 =β·(0-v/V^2·ξ/β)
 =-v/V^2·ξ
即:τ-v/V^2·ξ
.
之前曾说“τ1表示杆A端时钟的表观读数,τ2 表示杆B端时钟的表观读数”,意思是说从静系看到的动系时钟的表观读数 —— 现在有了新的理解:令t=0算出的τ值不是动系的实际时间,而是静系时间在动系的影子时间——明白这一点需要“高超的技巧”(不开玩笑)。这个新的理解之逻辑是:洛伦兹变换中的 t 和τ不能同时表示所在系的真实时间。换句话说,若其一为真实时间(所在系的时钟各处同步),则另一个就是该真实时间在对家系的影子时间(即“表观时间”)。若指定静系时间(如t=0),即意味着静系时钟各处同步,τ就成了静系时间在动系相应位置的影子时间。所以,τ-v/V^2·ξ 的物理意义是:静系时间t=0在静系位置x=ξ/β处对应的动系位置ξ处所具有的表观时间 -v/V^2·ξ(它不是动系的真实时间,也不是动系的表观时间,而是静系时间在对家系的表观时间)。可以看到,正的ξ越大,则该位置的表观时间越晚。动系的人为了从该表观时间τ恢复出对家系的静系时间,可做个数据处理:τ+v/V^2·ξ 。这是对t=0在动系的表观时间的数据处理。疑问:动系的人如何实际地观测到那个表观时间呢?
.
一般地,对于t=t,有:τ=-v/V^2ξ+t/β. 该表达式的物理意义:静系时间t=t在静系位置x= ξ/β+vt处对应的动系位置ξ处所具有的表观时间τ=-v/V^2ξ+t/β(它不是动系的真实时间,也不是动系的表观时间,而是静系时间在对家系的表观时间)。就是输,静系时钟在静系各处都是同步的,但是在静系中x=ξ/β+vt处的时钟,可以在动系中的ξ处有个对应的“表观时钟”(虚钟)——实虚两钟的读数关系是:t --> -v/V^2ξ+t/β。可是,动系中的真实时钟记录不了后边这个数据。可能还得联系运动。这里的事情暂时作为“运作的理解”。。。慢着,刚才看了原著第4节,作者只考虑ξ=0的情况。于是,对于ξ=0(此时x=vt),实虚两钟的读数关系是:t --> t/β。这就跟作者的讨论在“数量关系上”接上头了,但是理解上有微妙的不同。。。
.
刚才刚走出家门口,忽然有主意了。上一句的省略号是刚补上的。刚才到楼下再回来,想法比较成熟了:动系的真实时间与静系的真实时间是一致的!原著第2节有个设想,每时每刻动系时钟与静系时钟的读数一致——看来应该理解为两系的真实时间一致。所以说,同一个符号肩负两个意思,容易出现混淆。上段的内容中,t是真实时间,而τ是 t 在动系的表观时间。可是动系的真实时间跟静系的真实时间一致且同步,则动系的人也有 t 这个数据,然后除以β就得到了那个表观时间。我满意这个理解,但我倾向于引入“示性数”,以便从字面上区分真实时间与表观时间(一共应该有两对儿即四个时间符号)——说不定有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已经这样做了。进一步,再把静系时间在动系的表观时间定义为“从静系观测到的动系时间”,这样就跟原作者对接上了。为了方便,我引入四个时间符号:t(真)、t(表)、τ(真)、τ(表)。其中,t(真)=τ(真);τ(表)=“t(真)在动系的表观时间”=“从静系观测到的动系时间”;t(表)=“τ(真)在静系的表观时间”=“从动系观测到的静系时间. 这样,对于ξ=0有:
τ(表)= t(真)/β.
.
参照原著作者的处理手法,τ(表)= t(真)/β=t(真)-(1-1/β)t(真). 为了看清楚这个式子的意思,设t(真)=1,即静系时钟的第1秒,又设1/β=sqrt(1-v^2/V^2)=0.99。则τ(表)=1-(1-0.99)·1=0.99,即静系时钟指向第1秒,表观时钟指向第0.99秒。即表观时钟每秒钟慢了 0.01秒。或者用符号表示,表观时钟每秒钟慢了1-sqrt(1-v^2/V^2) 秒。为了进一步理解,不妨把黑体部分移项:t(真)-τ(表)=(1-1/β)t(真)。取t(真)=1,就看出两只钟在第一秒的时间差为(1-1/β)=1-sqrt(1-v^2/V^2) 。按作者的推算,略去第四阶和更高阶的小量,τ(表)滞后1/2(v/V)^2秒
.
小结: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时间是运动的计量 —— 我认可这个说法。从静系看,动系时钟在运动方向上变慢,完全是由于把“相对运动”纳入到“零惯性物质—惯性物质”系统而引起的表观现象,也就是运动的表观计量变少了。譬如(跑出惯性系统),以沙漏计时的系统中,运动由重力决定——当沙漏自由落体时,没有沙子会漏出来,也就是说,系统的(沙漏)时间停止了(即沙漏时钟的读数不变了)!——这也是一种表观现象——世界的时间并没有停止。(下回我再举个测量的例子:用流逝的时间来定义长度。另外,粒子作为物质,它本身可以用内禀运动来衡量,通常来说都可以用内部的振动来刻画,如果运动的粒子寿命真实地变长,意味着特征振动次数增加——若振动次数不变则意味着寿命不变。还有,同一种粒子,比如mu粒子,每个mu粒子的寿命似乎会有所不同,它本身在不停的衰变,怎样同时衡量它的静止寿命和运动寿命呢?实验结果得不到解释时,人们倾向于归因于大家“接受”的解释,比如狭义相对论——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不立不破”了——其实也没有什么“终极”的解释——走一步算一步,这才是王道!)。
.
.
听首歌儿吧~(很应景哦^_^)
.
PS: 周六写的时候是准备周日发的,不想周一才写完,合并发布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084980.html

上一篇:学者气质重于文章 ( I I ) ——附议周耀旗教授主张
下一篇:【心路28】翩翩起舞
收藏 IP: 223.11.185.*| 热度|

3 李学宽 张忆文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