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下文是单位群邮件的内容,标题是后加的。]
刚读到一篇博客文章
*,复旦大学的老师写的,关于教育的话题。提到一个情况 ——
“...清洁工用镊子捡树丛中的垃圾、用毛笔大小的刷子清理下水井边上的灰尘...”
讲的是日本寺院里怎么做保洁。提示“慢功夫”的意义。
.
不过,慢与不慢,恐怕仅是表象。更多的可能是(民族)“性情”在起作用。也许,学校教育应该多一点“性情”方面的养成。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用来说,而是认识到以后,通过一定的“设计”,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去改善性情。其实,写毛笔字对于性情的养成有极大的帮助,可能要比“狠抓”管用得多。
.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无外乎人情。大部分学生还是抱着美好的愿景,希望能学好功课,但大部分学生好像不能如愿。课堂上,老师只能有一个步调,但学生们的步调不大可能一致。所以,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课堂就不近人情了。老师们呢,可能都想坐下来,做一点有深度的学问,但是大部分人不敢放手去做,要应对考核,等等。也许可以从“人情”方面入手,做一点改善的尝试。比如,多采用一点老师们提出办法或手段。既能调动积极性,又能省不少脑筋。出问题归老师个人,不亦乐乎?
.
回到开头。摘录几句复旦老师的心声 ——
“如果现有的科研评估体系能够让科学工作者慢下来,不用过多的参加各种会议、忙于申请可提供科研保障的项目、发表太多短平快的“高质量”论文,也许诺奖就指日可待了。”
依我看,与其等待制度层面的“合理合法”,还不如“吃点亏、先行一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138422.html
上一篇:
回到未来~下一篇:
掌权是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