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回到未来~

已有 1463 次阅读 2018-10-1 13:04 |个人分类:大学观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去年提及“两个半”高观点*。最近又发展出一个:从高处开始

—— 又名“回到顶端”、“自顶而下”、“登高望远”。

*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回到未来》。既然最终的目的是未来,不如先占领未来,有需要的时候,再跳转到过去。这就形成一个绝妙的情境,任何时候身处过去,头脑中都已知晓未来之事。比如,你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块砖头,头脑中就晓得未来某个时候,它出现在哪里、起到什么作用,等等。正如你身处未来的时候,看到面前的一堵墙,那里有一块砖头,你记得它曾经出现在你上学的路上。在这个上下文中,未来是起点,而访问过去的目的是 —— 回到未来。

.

转换到做学问的事情上来。传统的观点是,从打基础开始。这种方法论其实存在很大的缺陷,只不过人们很少去推敲罢了,就好比亚里士多德认为“大球先落地、小球后落地”。写第一本教科书的人肯定是头脑中装着当时最新文章的人(尽管他不见得写最新的内容)。他写教科书的时候,每写下一个定义、一条定理,头脑中的最新文章都会对那些内容产生一种照耀的效应 ——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会听到“打好基础”、“不一定什么时候有用”,这类叫喊声。但这只是“部分正确”。

.

叫喊打基础的人是这么想的:我们已经到那里看过了,原来基础真的很重要, 你们用不着到那里去看,你们相信我们就行,你们就蒙头打基础,将来肯定有用,等等。—— 认为这里面没问题的人,不晓得我在说什么。

.

从基础开始,比如在第一页遇到一个概念,你可以预料将来会用到它,但没办法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以何种方式...等等,这些具体信息。只不过抱着一种盲目的信念。至于你将来走到哪里、做什么,就只能是“机缘巧合”了。特别是,“Nobody cares about you”。

.

如果反过来,从最后一页开始(相当于从未来开始),遇着一个新的概念,比方说没给解释,那你就知道它肯定在前面哪一页,这样你就可以往前找,找到第一次出现的地方,然后你看着它的时候,你知道它最后会出现在哪里、起什么作用,等等。这里头就形成一种照耀,它是来自未来的。然后,了解完了,你也知道该去哪里 —— 回到未来(即最后一页)。这里头除了照耀,还有别的。比如,安全感、确定性、拉动,等等(前提是,最后一页的内容足够重要才行)。

.

这一通想法起源于八月初,我给它来个“学习的实验”。不过我倒没打算声嘶力竭地劝说人们。年纪大了觉着还是世故点好:你们要打好基础 —— 最好原地踏步。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138227.html

上一篇:温故·知新(续)
下一篇:教育无外乎人情
收藏 IP: 223.11.187.*| 热度|

2 张忆文 张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