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基础研究的串联效应

已有 4959 次阅读 2007-6-30 22:14 |个人分类:思想和方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基础研究的串联效应
—谈大脑如何面对原创性的问题
 
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组不能太大,因为面对原创性的任务,大家的头脑处于一种串联的状态。可以设想,100个电灯泡串联起来,如果其中的一个坏了,其他的也无法工作。因此,给爱因斯坦配备再多的助手,也不会加速相对论的提前发表。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截止到第三位,因为其他人对原创性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
因此,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课题组,即使带头人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一把手,队伍组织得再大,也弄不出什么原创性的成果来。面对一个科学界未知的问题,学术带头人和他的助手们的大脑都处于串联状态。
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组来说,其规模可以不受限制。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人们,他们的大脑可以工作在并联状态。
例如,我们研制载人航天飞船的队伍非常之庞大,工作效率很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研究队伍的大脑工作在一种并联状态。
当我们1984年获得第一块奥运会的金牌时,我们实现了一个梦。诺贝尔奖的意义比奥运会金牌的意义要大得多,因为我们要科教兴国。要想实现基础研究的这个梦想,必须考虑基础研究的串联效应。
对于基础研究,几个人的队伍和几百人的队伍差不多,因此,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组来说,不要强调其大小。
对应用和开发研究,进行军队化的管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飞行”都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大项目是国家下达的任务,让科技人员干的,因此,必须要强调集中管理,国内外都是如此。
而基础研究是科学家自己提出要干的,因此,不能用上面的模式来管理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我们国家还没有摸索出管理基础研究的模式,这导致我们的基础研究没有多少在全世界范围内值得昂头自豪的成果。大毛忽洞认为没有考虑串联效应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1-4010.html

上一篇:先驱者密立根的思想和方法
下一篇:著名学者:华山道士陈抟
收藏 IP: .*| 热度|

1 刘洪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