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2021年7月21日讯 (通讯员 侯杰 翟小伟) 连日来,河南省郑州、焦作、济源等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导致部分地区发生城市内涝、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尤其是郑州市区及所辖六县(市)降水强度历史罕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截止昨日,武警河南总队750余名官兵闻灾而动,紧急投入抢险救灾。
今年的7月之后,除了中国的河南,世界上七、八个国家地区接连的发生特大洪水,比如德国、荷兰、瑞士等等,其中伤亡最严重的是德国,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184人,财产损失更是严重,虽然洪涝灾害每年都会有很多,但是全球范围集中在同一年甚至同一个时间段,实属罕见。除了今年的水灾,近期NASA甚至公开的预言说到了,2030年地球上可能出现毁灭性的极端洪水,这次洪水的到来可能直接将导致伦敦的部分地区永久淹没。
NASA在得到一些科研数据的时候,都会与许多国家以及国际科研机构共同分享其研究数据,因此NASA研究的结论以及预言被世界所重视,然而近日NASA利用新开发的软件绘制了一部动态地图,地图详细地展现了未来几十年海平面的上升情况,为预测未来的冰川融化、跨洋洋流的变化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证明。在所有的变化里面,最明显的就是英国伦敦部分地区可能会在2030年被淹没,这一发现联合到最近世界各地的洪水频发,引发了科学界的震动。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总署资料显示,光2019年就一共发生了600多次涨潮洪水,这意味着洪水可能会集中发生在2030年左右,甚至将持续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而这个时间主要还是取决于月球、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如果2030年出现的极端洪水真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现在是不是就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将洪水的伤害降到最低呢?
http://www.tiantianyuedu.cn/keji/323699.html?hmsr=sfeed
历史教训:大旱大震之后必有大涝
1975年王涌泉研究发现17世纪明末清初,中国1638-1641年发生特大干旱,1653-1679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1662-1668-1679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3, 4]。
1919年开始现代水文观测以来87年间(至2006年),未曾遇到类似1819年的黄河大洪水。1819年冷空气异常活跃,华北出现了异常严重的大雪,甘肃发生大暴雨。1819年淮河罕见大洪水不是偶然出现的,黄河流域旱涝的长期气候变化有其规律,大水之前有较长时期的干旱。1813年和1818年黄河也曾发生较大洪水,但1810-1814年为黄河上中游连续5年持续干旱年份,1819年为持续大旱后的转丰年份。由于太阳活动很弱,特别是南亚印度西部卡奇发生8.3级地震,导致1819年黄河出现了大洪水[5]。19世纪,1840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1841、1842、1843连3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1844年美国密西西 比河出现特大洪水。1850年及1860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1855年黄河下游大改道。1860、1867、1870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1839-1878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1819-1879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3, 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5624.html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9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8.5级以上地震发生4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
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旱涝灾害的18.6年周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5];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见表2)[6]。表1和表2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中国北方洪水将达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341.html
中国北方洪水的警钟已经敲响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截至8月6日,北京已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中新网2016年7月25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截至7月25日9时统计,华北东北黄淮强降雨导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10省(自治区、直辖市)62市(盟)382个县(市、区、旗)1476.2万人受灾,164人死亡,125人失踪。http://news.sina.com.cn/c/2016-07-25/doc-ifxuifip3162919.shtml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回顾争论过程和展望最终结局很有意义。根据我查询的资料,赵振国研究员最早提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各30年并周期转换的观点,其他研究人员也功不可没,希望能汇成合力,为中国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5483.html
邢台大贤村洪灾表明,中国北方大洪水已经为期不远,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009.html
为什么2030年大洪水集中在北半球北方地区(南半球南方被忽略)?
由于日月引潮力,地球海平面不是正球体,而是赤道凸起的椭球体。月亮引潮力大约是太阳的二倍,月亮轨道在赤道面的南北摆动,使海平面赤道凸起的也随之变化。月亮在赤道面时赤道凸起最大,导致低纬地区海平面上升,高纬地区海平面下降。反之,月亮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时赤道凸起最小,导致低纬地区海平面下降,高纬地区海平面上升。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度到28.6度之间变化。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6度,导致高纬度地区海平面上升达到最大值。这是英国伦敦部分地区可能会在2030年被淹没的原因,也是中国北方洪水频发的原因。
2030年大洪水比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有一个明显的滞后期(5年左右)。
实际上,2030年大洪水也会发生在南半球南方地区,特别是南极大陆,对南极大陆冰川和南极大陆海冰有重大影响,因而对全球气候发生重大影响。
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我们在2007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8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1]。
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5. 杨学祥, 杨冬红.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8-9.
6.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7. 郭增建.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4(3): 287.
8. 任振球.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见: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7.43-48.
9. 韩延本, 韩永刚, 马利华等. 全球温度异常及地球自转变化中的约60年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200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62
10.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11. 杨冬红,杨学祥。2008. 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3 (6): 1813~1818
1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13. 冯利华, 陈立人. 20世纪长江的3次巨洪[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1): 8-11.
14. 冯利华 ;骆高远.1997年长江,黄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预警.《水文科技信息》, 1996, 13(2): 53-56.
15. Obridko,V.N.,Sokoloff,D.D.,Kuzanyan,K.M.et al.Solar cycle accordingto mean magnetic field Date.MNRA[J],S 365,2006:827-832
16. 李爱云。太阳黑子周期与行星的引潮力。枣庄学院学报。2010,第2期:16-18
17. 杨冬红, 杨学祥. 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20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