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2014年美国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

已有 5923 次阅读 2013-12-21 22:33 |个人分类:科技述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血压, 治疗指南

我当年在文革后期曾在西安办的一份医学刊物上,与我的一位“忘年交”翻译了一篇题为“高血压的药物治疗”的文章。这个经历令我终生难忘,毕竟那是我的第一篇印成铅字出版过的文章。从那以后我便走上了“文字”之路。后来,我在医学院工作,干了几年的教辅,对医学还是抱有很大的兴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本人是个没有本钱的“病号”。为了生存,就必须学会一些医疗常识。我在医学院干过,也知道,人得了病还是挺无奈的。要么叫大夫吓死,要么叫大夫治死。当然,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能治好的;可是还有一大部分吓也吓不死,治也治不好。而高血压病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治不好”的慢性病,我当年翻译那篇文章,就是提到对其进行“药物治疗”。我的那篇译文已经是40年前的文献了。肯定过时了,医学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高血压还是治不好。专家强调健康饮食,减肥和日常运动在治疗和避免高血压方面的重要方面。对于个体,治疗方案仍然需要在临床中由病人的临床特点和实际情况作出决定。

 

高血压被称为“隐形杀手”。它能造成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肾衰竭,甚至死亡,在中老年人中非常普遍,困扰了许多人。但是血压多高才应该开始进行治疗,治疗要达到的目标血压应该是多少?过去美国医学专家小组(JNC7 )设定 140/80 mm Hg为高血压治疗“门槛”(阈值),不认年龄。新一届医学专家小组(JNC8)根据大量临床数据制定出新的关于高血压“门槛”和治疗目标的指导原则,发表在JAMA上:

 

1)对于60岁以上年龄组,新门槛提高到 150/90mm Hg:高于这个门槛就需要服药治疗。治疗的目标是达到低于这个门槛。

 

2)对于30-59岁人群组,目前数据只确定舒张压应该低于90。所以,对这个年龄组,建议治疗门槛为140/90。

 

3)对于有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门槛标准同样为140/90,不分年龄。

 

其实,委员会不是定义达到什么样的血压就算高血压,而是为高血压治疗设定一个阈值,达到这个门槛就应该开始治疗。治疗目标是将血压降到这个门槛以下。

 

关于一线降压药物使用:



与JNC7指南不同,新指南仅建议将噻嗪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以及钙通道阻滞剂(CCB)作为一线降压药物,不再推荐β受体阻滞剂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

 

新指南建议,非黑人高血压患者(包括糖尿病患者)可首选噻嗪类利尿剂、ACEI、ARB或CCB治疗,黑人高血压患者(伴或不伴糖尿病)首选噻嗪类利尿剂与CCB。慢性肾病患者(无论是否伴糖尿病)应首选ACEI或ARB治疗。

 

降压治疗方案调整策略

 

在初治高血压的药物治疗策略方面,新指南认为以下三种方案均可考虑:

 

1)先选用一种药物治疗,逐渐增加至最大剂量,若血压仍不能达标则加用第二种药物;

 

2)先选用一种药物治疗,血压不达标时不增加该药剂量,而是联合应用第二种药物,

 

3)若基线血压≥160/100mmHg,或患者血压超过目标血压20/10mmHg,可直接启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自由处方联合或用单片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若经上述治疗血压未能达标,应指导患者继续强化生活方式改善,同时视患者具体情况尝试增加药物剂量或药物种类(仅限于噻嗪类利尿剂、ACEI、ARB和CCB四种药物,但不建议联合应用ACEI与ARB)。

 

经上述调整血压仍不达标时,可考虑增加其他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必要时转高血压专科治疗。

 

这篇博文是美国人针对美国人的高血压患者写的。实施也从2014年开始,现在依然是2013年,旧的治疗指南还未失效。美国人的也是人,他们的高血压或许比中国人的不差什么。所以我认为有一定参考意义。不过,仅仅是科普而已,真正被大夫判定你不幸罹患高血压病,那还是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根据我的这篇博文和美国人的指导意见自己瞎折腾。否则,出了事情,我也无可奈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751797.html

上一篇:会吃死人的!!!
下一篇:年轻博士生的困惑
收藏 IP: 123.114.104.*| 热度|

7 孙友甫 韩枫 曹聪 武夷山 郑永军 吴云鹏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