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dongs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ongsheng

博文

略谈青年教师的科研成长

已有 5445 次阅读 2012-12-22 20:3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青年教师, 科研成长

 

2008年至2010年间我担任了海事大学道路与桥梁所的学科负责人(共2位)。这是我在2009年岁末给所内青年教师的1封公开信(摘录)。至今3年我仍感失望,可能我们的博士生教育确实出了问题:他们受到的教育更多是“做事”,而不是“找事”。

愿意将此文公开以期更多的青年学子看到,或有所感悟。这是我愿意做的。

青年教师的科研成长:大多数年轻教师在承受很大压力情况下仍努力的工作,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我之忧虑在于“看不到明确的、稳定的,特别是与道路和桥梁工程相关的研究方向”。举两个例子(非自我表扬):我极力推荐某教授来所工作,除其个人能力外,“桥梁耐久性”研究方向是重要原因,我仍然看好(注:该教授2011年获教育部优秀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某教授和我在2000年确定“液化场地桥梁桩基础抗震设计”研究方向(注:美日在1995年前后即展开研究,同济大学亦做了探索),至2006年始申报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至汶川地震后的2009年始获资助。与其说“项目”之坚持,不如说“方向”之坚持。未来5年,年青教师在科研方向上必须多做考虑,否则将会很危险,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赚到很多的钱。

科研人员的成长路径:科技人员成长是有“捷径”的,取决于个人悟性乃至机遇,但也有它的客观规律,不去展开讨论。我提倡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不违背“科研道德”的“快速成长”。通过前期积累后达到一定阶段的科研人员,将不可避免的处于瓶颈期,源于知识结构老化、经费申请压力和事务性工作繁忙等,但是任何时候不要忘记拓展你的学术圈。总体上看以后将遵循“成为高水平导师—带来高水平项目—指导高水平学生—推动高水平导师”的循环发展模式。当某一环节发生断裂并超过一段时间后,任何人同样面临“科研生存之威胁”。

项目申请的清晰表达:2007年前后我评审了1位香港(理工)大学毕业博士的青年基金。我用了1整天的时间查找资料,目的是想清楚地知道“他要做什么”,最终我同意资助,我也注意到他最终没有拿到基金。大概2年后我见到他询问相关的评审意见,他也承认确实有位专家弄清楚了他的问题。目前他提出的问题已被若干“大牛”们关注,他应该感到后悔。我也愿意诚实的说,若现在拿到那份申请,它的结局将是直接枪毙。最后感谢科学网(网络)吧,已有很多优秀的“样本”可供参考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36193-645364.html

上一篇:我的名片故事
下一篇:我的科研论文署名经历
收藏 IP: 113.234.167.*| 热度|

4 李万峰 高绪仁 曹聪 梁建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