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往事如烟:90年代人才逃离现象及反思 精选

已有 9612 次阅读 2012-11-30 10:25 |个人分类:象牙塔生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才, 如烟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改革停滞不前,大学教师普遍面临着教学工作量不足、科研经费匮乏的困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国企改革进入攻坚战,许多身在中小型国企的教工家属面临着下岗、分流、买断工龄的威胁。与此同时,私企与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教师工资与企业工资的差距逐渐拉多,“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成为当时收入差距之大的真实写照。在经济窘迫、事业迷茫、收入失衡三股力量的联合夹击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知识分子逃离象牙塔的狂潮。这场运动影响之深远,足可以在中国现代科技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分析20年前知识分子大规模逃离象牙塔现象的前因后果,对于当今科技教育界种种离奇现象的解读,不无裨益。

一、逃离的路径选择:出国、下海、从政

先谈谈出国,这是知识分子逃离象牙塔最主要的途径,摆脱穷困、改善生活是出国的主要动机。与今天不同,象牙塔出国的人多系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副高甚至教授职称的基础学科、冷门专业的学术骨干。现在的小青椒很难想象,这些学术骨干当时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昏暗的办公室、破旧的住房、羞涩的囊中、暗淡的职业前景。说几个悲催的例子,一个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连同保姆一家4口竟然住的是一间厨卫皆无的集体宿舍的筒子楼。一对博士学历夫妻,因丢失500元存款威胁到该月的财政预算吃紧无法生活,埋怨吵闹至法院离婚的地步。一个被逼无奈讨了农村打工妹的男教师,为分得一套破旧的二居室,竟然要求医院对怀孕未足月的妻子实施剖腹产,以便尽快将子女户口挂到自己名下,满足申请者必须出示具有2个以上南京市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要求。

再讲讲下海。与出国者不同,下海者多为计算机、机械制造、自动化、风景园林、室内设计等应用型学科青椒。自然,情急之下奋不顾身跳海的教师也为数不少。下海的主要途径是利用一技之长到大公司任职、自己开公司创业。曾记得,校门口的龙蟠路是当年南京市有名的汽配一条街,许多店铺被学校辞职下海的老师承包了。自然,下海的动机很简单:让钱闹的!现在高校的青椒难以理解的是,当时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大学教师出门在外,因为出手吝啬,经常受到百货公司女售货员、菜场大叔的嘲笑。在沉默中爆发之后,北京某高校一具有副高职称的政工干部竟然不顾斯文,在大学门口摆起了烤白薯的地摊。南京某高校一男青椒,因为系农村家庭出身,专业冷门加之自身条件欠佳,收入低微、婚姻无望,情急之下,在向学校人事处长递交一份措辞严厉的辞职信后,放弃教职,投奔了北方一所类似山东南翔技校的无线电技校,意图通过学得一技之长后自己创业,通过收入倍增计划改变命运。

最后谈谈从政。与今天百万学子考铁饭碗的公务员考试不同,象牙塔园丁从政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公开选拔干部的方式考官。这些从政者多为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比例较少,印象中有4-5个教师通过考官的方式步入南京市、江苏省处级甚至厅局级干部的行列。虽然数量很少,在普遍贫穷的90年代,通过考官的方式彻底改变一穷二白命运的示范效应,仍然在教工群体中引起轩然大波,激发起众多教工的从政愿望。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天下掉馅饼的例子虽然概率很小,却也发生过。一个没有担任过任何领导职务的小青椒,因为读了博士学位、通过导师的关系在国外学习了一年,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竟然考取了一个偏远省份省会城市副局长的宝座。各位网民请注意,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上个世纪90年代,博士文凭、留学经历这些稀缺资源,对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许多当地政府的形象,还是具有吸引力的。

二、逃离者的命运分析

 不消说,在我们这个具有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度,命运最好的自然是从政者。还是那个从前整天为工资、住房发愁、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小愤青,当上局长后,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校庆、院庆、院校地方合作,每次都成为领导同志的座上客、学校网站新闻栏目的头版头条。命运次之的当属出国留学者。其中最优秀的留在异国他乡做了欧美高校的终身教授、软件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美国政府机关的官员。少部分被引进的海龟,成为科学院、高校的江河湖海各类人才,拥有数十万年薪、数百万科研启动费、宽敞办公室、独立实验室,嫉妒得仍然拥挤在狭窄的办公室、领着可怜薪水的昔日土鳖同事,眼睛发绿。当然,相当一批出国留学者日子过得并不潇洒,只能说温饱有余:有的由于专业限制,只好在一轮又一轮的博后岗位上苦熬,靠数千刀的工资支撑一家数口的生活;有的留学者被迫改行,做了养老院的女护工、大学校园的花匠、超市里的理货员;有的因为年龄偏大、身体疾病或家庭变故等原因甚至吃起了国外的低保,在鳏寡孤独中度过余生。下海者因为专业背景、个人情商、社会人脉不同,命运相差较大。成功者拥有资产数十亿,甚至可以在土地拍卖市场上与地产大亨万科集团一比高下;失败者资不抵债,企业破产倒闭,最后妻离子散,被市场经济大潮吞噬;聪明者则回头上岸,重新过起稳定、安逸但贫穷的教师生活。

 三、结果与反思

大规模的人才流失无异于人体动脉出血,对象牙塔的冲击是巨大的。首先是学科教学科研实力的大幅度下降。笔者所在的学院,前身为中央大学森林系,这个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学院中青年骨干流失数量竟然过半,无奈何之下,人事处规定,教师评聘高级职称之前必须签订服务若干年、违约巨额罚款的卖身契。南京某211院校经管学院,因人才流失过多,学科已经构不成梯队,学校领导曾一度下决心取消学院建制。浙江某高校,因地处偏僻、人才流失太多、招生分配两难,学校领导召开紧急会议,中心议题是打报告给省政府,请求解散学校。其次,是人才结构的恶化。大规模人才流失过后,今天的大学校园,宛如城镇化洗劫后已经空心化的乡村,满眼是嗷嗷待哺的青椒、呈半边天压倒态式的妇女、等待退休的中老年教师。最后是科研创新能力的衰退。笔者曾经给多家学报审稿,也曾经数次担任NSFC青年、面上项目的同行评议专家,在审过的稿子、看过的本子当中,小青椒的比例占绝大多数,其中多为国外方法粗糙跟踪、技术雕虫小技改进,SCI论文不少,却缺乏让人耳目一新、富有创新精神的Idea

反思人才大规模流失的原因,要保持教学科研队伍稳定、健康发展,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不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困扰的物质保障条件。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清楚地表明,科学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精神需求,在基本生存的低层次需求难以满足的前提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的“仓廪实而民知礼节”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一个以人为本、关注小人物命运的社会氛围。出国留学的中青年骨干中,不乏因妻子下岗、孩子残疾、农村父母养老问题困扰,图慕西方国家高福利水平而移居他乡的。第三,一个允许自由探索思想存在的体制。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发现90年代出国的人流中,也有极少数家境富裕、衣食无忧的人,他们奔走他乡的动因,无外乎是寻求一种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

中国的特色,决定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难以同时具备这些条件,也难以产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敢于蔑视强权的精神贵族式的大师。如果以上判断是正确,那么现在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离奇现象的解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既然成不了大师,命中注定是一个凡人,那么从事科研、教育只能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所谓的博士逃离科研、教授奔官、怀揣高文凭的靓女急嫁,就是一种凡人的生存智慧,无可厚非。既然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不堪重用的凡夫俗子,研究生疯狂扩招后的大浪淘沙下总会有一些科研的种子,依靠这些人维持机器的运转;花费重金引进少量江河湖海人才,凭借这些精英去赶英超美,至于其他的蠢才,让其自生自灭好了。从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看似瞎折腾的领导们的做法,难道不充满着智慧的火花么?

凡夫俗子们智慧,管理者的精明,看似无可厚非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隐忧。从历史上看,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与科技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不无干系。从现实来看,研究生改行、大学生失业,与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低端、对人才需求不足的科研现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当我们阅读着贫困女研究生成绩良好却就业无门上吊自杀的新闻、当我们目睹着名校博士生与贫穷师范本科生争夺中小学教师饭碗的情境、当我们浏览着成千本科生与下岗工人争夺环卫工事业编制故事的时候,作为象牙塔的园丁、科研大军的一员,除了哀叹生存竞争的残酷之外,我们不感觉有点问心有愧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637714.html

上一篇:校园百态:研究生的困惑、导师的答疑
下一篇:走四方:走进湘西——喧嚣浮躁下的潜流
收藏 IP: 121.237.54.*| 热度|

66 虞左俊 梁建华 王涛 韩枫 张庆费 刘淼 张鹏举 罗德海 康建立 罗松 余昕 鲍得海 曹聪 梁进 朱晓刚 程代展 马建敏 魏武 戴小华 肖振亚 黄晓磊 张骥 陆俊茜 曹宇 费凤霞 郑永军 李志俊 曹裕波 何新东 汪晓军 吴浩宇 许有瑞 宁为华 吴乃成 杨建军 戴德昌 李毅伟 文峰 孙友甫 吴锦宇 武京治 王善勇 王枫 唐常杰 赵美娣 霍艾伦 宋健敏 朱鸿鹄 马红孺 曹俊 逄焕东 蒋重明 邵小龙 李宇斌 fansg crossludo liuyanqhu xuqingzheng zhouguanghui ycjyf sj1990 liuzhan001st xuyiganghz silentyf xsongy 好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