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gpz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ongpzh

博文

二三流高校人才,靠管还是理?

已有 2087 次阅读 2021-11-18 15: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校职称晋升材料预审结果公示了,今年通过预审、有资格升职称的人出乎意料的少,而破格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与去年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我的材料都没有交上去,说了,我已经满足正常晋升的条件,但不满足破格的条件,再熬两年吧。科室5、6篇一区文章加国自然的年轻才俊,被刷了下来,据说是因为没有中文文章---按今年的文件,他是可以破格进教授的。当然,最让人不解的是,科室从美国引进的小王老师,居然又一次被人事处拒之门外,上一年的理由是没有教师资格证,这一次的理由是学校的职称文件里没有关于引进人才晋升的条款。

      很拙劣的借口。

      也许是真的在按文件办事,但这后面反映的其实是人才管理的问题。真正的尬管,生硬的管。


       这些年,我国高校飞速发展,不管是赶超欧美、高度发达的北上广,还是中西部,都引进了不少人才,提高了高校的整体水平,也使的中国高校的学术水平、排名等都在稳步攀升。别的不说,以前中国高校一年发一篇CNS,那是特大新闻,现在都成了一周发几篇才算新闻了。


        但由此而带来的新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依我看来,问题主要分两类。


         一类是985、211高校的残酷。

        从之前中山青椒的掌掴院长,到上海市邯郸路某大学的血溅五步,无一不体现着一流高校中人才竞争的残酷已经其中蕴含的怨气。而这背后的大背景,就是传说中的武汉大学97%的淘汰率,中山大学6年引进8000多人。现在高校进人,没个博士学位都进不来的,所以能进来的,大概率都属于智商优于普通的人才。如此之多的人才汇集在少数一些学校里面,优中选优,固然能选出很多的拔尖人才,但是大多数人终究是充当了韭菜,充当了背景道具。奔波忙碌,只为碎银几两,殚精竭虑,出的文章几篇,终究只沦为了凡俗。

        当然,这样的高校,人才管理其实已经是很成熟了,所需要的只是更加人性化,目标低一点,压力小一点,自由多一点,出路宽一点,把人才当做人来看待,不要把他们当做学校争名夺利的工具,不要把他们当成生产文章的韭菜,割上几茬就废了。


        第二类问题则是二三流学校的庸俗化。

       很多二三流学校,引进博士之后,首先交给博士的是干杂事,科研秘书、教学秘书、大学生辅导员,而且一些学校规定,博士要晋升职称必须干够一年的辅导员才行。于是到了这些学校,在本该全心科研、出成绩的时候,博士们却不得不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杂事上,再加上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他们最能出成绩的时间就这么度过了。没有博士毕业之后的进一步科研成果,申请项目自然成了奢望,国家级的没戏,靠着省级市级的一点点钱,延续着自己的梦想,最终只能屈从于现实,躺平了事。至于对引进的人才各种借口卡、扣、挤、怼,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于是,这种学校往往就出现招来的博士大多平凡,出色的博士有机会就走,引进的人才奔向高枝等等。

     当然,也有那种历经了磨难之后的真金,一有机会就跳出这小井口,重新回到广阔天地去的,但毕竟是少之又少。


      由此可见,招来人才只是第一步,后续人才怎么管理,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真的是在管你,就像管幼儿园和小学的小朋友一样,就跟你不懂事一样。他们是管理者,而人才是被管的对象。当然人才没有小朋友们那么无忧无虑,幼儿园老师可以为小朋友安排好一切的杂事,人才却必须自己解决一切杂事。从五险一金到职称评审,从课程安排到课题申请,似乎校园生活的每个环节,他们都在管你,到了一个时间段就会有人来告诉你,你该干啥啥了,然后你就得放下手中的科学问题,去屁颠屁颠地干啥去。当然你的问题他们是不负责解决的。有了问题,你得不停地去跑啊跑,万一遇到一个好心的领导,一句话就解决了,万一碰不到,那你就且等着吧。当初我已经入职一年了,试用了一年,忽然发现居然没有给我办医保,一打听同批入职的全有了,就我没有,然后就跑去问人事处,人事处的人踢到了医保科,医保科又踢回人事处,跑了好多趟,正好碰见了当时的人事处处长,问我来干啥,我一说,处长一说话,没几天,办好了。原来是人事处办事的时候把我给落下了,但我去问的时候又没人愿意去查一查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踢皮球,领导一句话解决了。


      因此,二三流高校的管理部门和领导要做的不是“管”,而是要“理”,先把自己的定位理清楚了,自己是要服务于教职工的,不要把自己定位为管人的角色,然后给教职工把教学和学术之外的事情理顺了。最起码,五险一金的问题不应该让大家一趟趟跑吧,职称文件也不要一年一变吧,职称等级也不要永远僵化在那里,上了副教授,如果升不上去教授,那你就永远是专业技术岗7级,5和6这两个自然数是不存在的。管理者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理顺了,专业人员不用为这些事情去操心、才有更多的心思做科研搞学问。


      对于年轻人,也不要让他们去干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刚结束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正需要趁热打铁、趁胜追击的时候,让他们戛然而止去干辅导员,好吗?让他们在最有创造力的年龄阶段去做学问,不好吗?为什么要他们为一些杂事而疲于奔命?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他们不就是为了更好地出成果吗?为什么不给他们相应的职称,反而要在这些上卡他们?难道只会用钱砸他们?而不是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这种被尊重感和满足感?更何况省里的文件已经明确说了,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是由职称评定组直接进行评审的,你学校文件里没有这一条,可以按省厅的文件走,为什么要把人家直接拒绝、不给人家评职称呢?

       还有就是对待退休的老同志们,能不能灵活一点?不要人家老教授一退休了,立马就给人家把实验室撤了,仪器什么的都瓜分了吧?人家的科研素养、科研水平摆在那里,返聘一下怎么了?就算不能返聘,很多人也是愿意继续做科研的啊,把实验室给人家留着啊,人家也能继续申请课题什么的啊。还有就是好多负责仪器的高级实验员们,也是一退休就不让人家干了,打了无数次报告要返聘也不批准,仪器就从此荒废了。都干得些什么事儿啊。


       这一点,我觉得学校的科技处做的特别好,虽然也有些小问题,比如说信息、通知不及时,今天通知了明天就要材料等等,但总体很优秀了,在课题申请、进展、结题的时候,很多问题都提前给大家想好了,说白了,你基本上只需要考虑科学的问题,而不用考虑杂事,大家所感受到的是科技处在为大家服务,而不是科技处在管大家。


      国家说了,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任重而道远,啥时候学校能做到为人才服务了、而不是管人才了,大家就都能专心于学问了,说不定中国的高校才能真正的强大起来,到时候啥诺奖这奖的,都不在话下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99746-1312946.html

上一篇:寒衣节杂诗
下一篇:能者多劳,多劳者累死
收藏 IP: 111.53.196.*| 热度|

1 梁洪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