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x

博文

软件研究成果交流新载体的探索

已有 4413 次阅读 2009-12-30 08:1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历史上,图书、官方公报与私人信件都曾传递过科研信息,但它们的传递范围、速度、深度都不理想,也不能鼓励同行进行及时的评论、争辩。发表学术论文的学术刊物与学术会议是目前科学技术界成果交流的主要载体。

学术刊物

当人们想到把科学家的众多信件集中起来公开发表的时候,学术期刊便产生了。最早的学术刊物是十七世纪法国创办的《学者杂志》,主要作为书评媒介而存在。300多年来,期刊充分发挥了登载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发现培养学术人才、促进知识积累与创新等重要作用。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目前开展科研成果交流的主要渠道,而且影响巨大。

传统的期刊正面临着一些挑战:许多交流成果正在电子化。Reisman在“Changing the Publishing Model一文中讨论了论文从打印格式(Print Format)向在线格式(Online Format)的转变。除了上述挑战外,计算机学术期刊还存在若干特有的问题:a)许多文章的评审时间较长,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b)评审者与作者的交流不足;c) 与其它学科相比,计算机期刊论文发表的总数太少。

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使得同行之间可以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如此,投向学术会议的文章一般能够“按时”发表:所有文章必须在给定时间审完,所有被录用的文章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刊出。会议的上述特性很好地补充了刊物的不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计算机领域,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首先在会议上发表,使得其它学科的研究人员对此十分不解

        尽管会议对于软件学术界的交流发挥者有很大的作业,学术会议对企业界的吸引力不足。企业界较少参加学术会议,认为很难得到期望的成果。事实上,单纯的技术想 法很难说服企业界去使用。许多会议的组织者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演示”因此成为许多国际软件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广泛重视。

学术论文式交流的特点

    学术论文主要被用于同行交流研究成果。近年来,学术论文还被广泛用作评价研究能力,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以论文评估研究人员的水平,以刊物、会议评估论文的价值,并通过引用率评估论文的影响力。

学术论文式的交流也存在一些不足,这导致近年来文章很多,但影响有限。尤其是这些论文对产业界的影响,距离人们的期望有增加的趋势。不仅如此,许多学术不端行为与文章发表相关:1)伪造数据;2)一稿多投;3)抄袭;等等。

软件研究成果新交流载体的探索

既然基于刊物与会议的论文交流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就有必要探索论文式交流之外的方式。会议开展的“原型演示”给了我们非常有价值的线索:能否将集中的“原型演示”作为与论文式交流并列的交流载体?

很多人认可“软件是知识的精确体现”,软件正在越来越多的学科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知识以软件的形态态出现时,进一步降低了受众的接受门槛:这样的知 识更生动、更容易理解,甚至可以直接使用。相比之下,在论文式的交流模式中,读者必须根据知识的描述,自己构造知识重现的条件,才能从中获益。

SoureForge提供了一个开源软件的交流平台。用户可以将感兴趣的工具下载到本地,进行编译、安装、配置,然后进行使用。目前 SourceForge 已经成为软件研发人员交流成果的重要方式。不过,SourceForge 需要在本地编译、安装与配置的过程对于许多潜在的用户仍然是一个较高的门槛。

目前软件作为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考虑到软件工具也是一种软件,因此能否将软件研发成果封装为服务?更进步地,能否提供一个新型的平台供大家交流?这个平台能否像刊物、会议支持论文的交流那样支持工具服务的交流?更进一步地,我们能否像发表描述研究成果的文章那样发表承载研究成果的服务?

基本流程

     借鉴论文式交流方式,本文提出如下的原型式交流流程,并对其特点进行初步分析。

 1)服务提供者(研发人员)将自己研发的工具、基准数据等根据平台约定的规范封装为一个服务,然后上传到服务平台上。服务包含关于自身与服务提供者的系列信息,例如:开发服务的动机、服务的功能、服务的使用方法,以及开发者名称、开发者的网站、联系方式等等。

 2)服务评审。所有提交的服务都需要接受评审。评审由专门的评审专家定期进行,类似学术期刊的编委。他们对这些服务进行试用,并利用工具对这些服务进行分析,以判断提交到服务平台中的服务是否具有“发表”价值。

 3)评审通过的服务将被放到统一的平台上,并提供反馈界面。统一平台将对这些服务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这些服务的质量。一个服务可能有多个版本,对应于提供者在不同时间提交的同一服务的不同版本。

 4)服务使用者浏览服务相关的信息,然后试用服务,并反馈试用信息。这些信息将反馈给服务提供者。服务使用者浏览的信息包括: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关于服务的信息、其它使用者的使用信息与反馈信息等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原型式交流方式:1)不仅便于研究人员之间、企业之间交流,有些甚至可以直接使用;2)便于反馈与评估:访问量、被引用情况;3)可以减少伪造数据,因为实验重复容易;4)促进研究人员更注重最终效果,不要将成果掰开来发表。

难点

1)服务封装规范的制订。包括:服务描述、服务交互模式、持久数据存放方法等。类似于文章的格式,但内容更多。以便于服务的查找、管理、使用。

2)服务平台的构造。包括了编辑部的职能,负责服务的收集、评审、发布、维护等。

3)服务的长期维护。如何保证平台上所有的服务一直都是可用、正确、健壮及安全的?

4)许多研究成果无法体现为软件原型。例如:一些关于软件过程的研究、一些关于编程语言的研究等等。

       5)有些研究成果,可以体现为软件原型,但仍然不易以服务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一些与特定数据关联较大的研究等等。

    我们正在搭建这么一个平台,欢迎一起探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59-282480.html

上一篇:软件学科发展的几个困惑
下一篇:换只眼睛去看“云”
收藏 IP: .*| 热度|

1 刘洋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