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phedra 放飞自己的思想

博文

新书介绍:追忆攀枝花苏铁调查

已有 3180 次阅读 2011-11-28 11:3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div, quot

金沙江河谷中段自然分布着濒危植物——攀枝花苏铁,1983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该种,1996年跳级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封山育林有利有弊,利处是消除了以前人为滥采滥伐、盗挖、开矿、农业开垦等干扰活动,不利之处是封山育林引发的自然植被演替使得比较原始的种子植物攀枝花苏铁种群在竞争上处于劣势,其生存受到新老因素的威胁,(1)入侵植物尤其是紫茎泽兰肆虐(2)藤蔓植物缠绕(3)缺乏自然火干扰的地表草本的发展使得种子落地后萌发困难(4)种间竞争以及(5)矿区开采和环境污染的综合影响。该种群的健康生长发育可能在控制周边环境恶化的同时需要适当地针对性地人工抚育。

2010年保护区管理局莫旭局长带着高工余志祥一起来我所商谈合作适宜,保护区科研能力不足,希望我们施以援手。我所已退休陈家瑞研究员研究苏铁多年,和保护区有很深厚的感情,1996年曾协助攀枝花市主办了国际苏铁研讨会,直接推动了保护区的越级晋升。我一直从事裸子植物的分类学研究,陈老鼓励我深入研究下苏铁类植物。保护区也是和陈老的联系下,陈老推荐保护区和我开展合作。崔金钟老师和覃海宁老师也鼓励和支持我为保护区解决些保护上的实际问题。我很快着手保护区的调研,发现资料十分匮乏。保护区前期的研究是1980年左右管仲天先生对保护区的调查数据,记载植物种类很少,另外,至今过去30余年,分类学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求教成都生物研究所高信芬老师,高老师慷慨发给我整个攀西地区植物名录,此外,四川攀西种子植物以及我所馆藏标本、最新的CNPC名录等虽然范围大,但都是很重要的基础。由于资源有限,野外考察需要一支得力的精干的队伍。除了陈老和我之外,刘冰(博士研究生)、叶建飞(硕士研究生)、曾刚(硕士研究生)、赖阳均(硕士研究生),北京植物园赵宝琳女士的主动请缨参加,从二外毕业不久的傅晨同学要求当队医,他们都是八零后,此外,从长远考虑,我安排了在数字保护区建设和野外监测有专长的李荣贵老师参加我们的队伍。实践证明,我们的队员颇富激情,队伍十分活跃,考察成果斐然。

我们与保护区同志一起对保护区进行了三次实地标本采集与考察,目的是针对保护区目前存在的问题。考察中我也感觉到了保护区莫旭局长的诚意,发动保护区所有人员上山。野外考察比较辛苦,对我们老野外来说没什么,但是对保护区的同志可能有些吃不消,对地形熟悉的杨永琼副局长、严光聪副局长、余志祥高工更是每天都和我们一起在山林出没,莫旭局长和陈老我们在低山地带活动,记录过去几十年来的声音。我看地出来大家很辛苦,但是都在坚持,莫旭局长花了不少时间做同志们的思想工作。莫旭局长每天都坐等队员安全返回吃饭,很关心队员们每天采集到什么新的植物,常常甚至直到大家压完标本至深夜两三点才回家。每天早上八点钟又准时上班,队员们旺盛的精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七月份我们进行了第一期调查,十月份第二期调查,一月份协助保护区组织海峡两岸苏铁研讨会,今年五月份又进行了第三期调查。

样方调查很辛苦。保护区不大,只有1300多公顷,我们计划在踏查的基础上开展样方调查。踏查是为了大体搞清植物种类,为样方调查积累资料。预计踏查时间两天。两天后确定样方调查方案。为了搞清保护区的植被情况,最好是将保护区均分小方格进行调查,但是踏查后发现保护区地形异常复杂,和保护区熟悉地形的同志一起协商,哪些地方适合拉样方,这样确定出方案,开展调查。样方调查很辛苦。为了搞清攀枝花苏铁的种群状况,获取第一手数据,我们对攀枝花苏铁和木本植物进行了每木调查,记录了位置数据、茎干高度、羽叶数量、藤蔓植物缠绕情况、病虫害情况、生境等详细信息,非常费时费力,在大样方内拉小样方进行调查,记录草本种类。GPS和数码相机联合使用效果很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去攀之前,我预期能培训下保护区的同志,希望他们能独立采集和压制标本,将我们的调查技术和方法教给他们,甚至如果有兴趣的,到我们这里进修学习下都可以。考察过程中,看他们对此没有什么兴趣,也就作罢。通常晚餐后,保护区的同志就回家休息了,我们的队员还需要开展标本分类和压制、烘干等工作,常常直至凌晨两三点钟。

年轻就是激情。一天晚上,大家压制完标本,已经两点多了,不知谁提议,我们去K歌,这个主意得到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的响应,呵呵。早有同学看准了地方,距离歌厅歇业只一小时了,一小时也不错。此前,我从未和他们一起唱过歌,对大家都不了解,估计他们彼此之间也不怎么了解,都在忙自己的学业。进了歌厅,呵呵,好家伙,都很活跃。等傅晨、赵宝琳和我唱了之后,曾刚一亮嗓子,我们傻眼了,很专业啊。刘冰和曾刚还来了段合唱。时间很短,但很愉快。

据说九零后、独生子女这个人群不好沟通,不能吃苦。野外调查过程中,我总结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傅晨同学几乎是九零后,独生女。很活跃,情商很高,小至10岁,大至70多都和她谈得来,是队伍里的活跃分子。做记录很详细,晚上回来抽空还将数字表录入电脑,为这次调查做了很大贡献。她是队医,照顾大家,看谁有点皮蹭破了,赶紧给消毒、包扎,非常认真。有天晚上回来略早,喝了两杯啤酒,傅晨略有酒意,跑到我房间来和我聊天,我问她这么辛苦出来后不后悔,她说非常高兴,学习了很多,盘腿坐在床上。和她聊天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她脚上破了一大块皮,这伤是影响走路的。我说你这队医,尽照顾别人,自己的伤忘了,这伤比手上的伤严重地多,影响走路的,明天你休息。她连说没事没事,话没说完,就溜了。第二天一早担心我不让她上山,提早就上车了。她的积极、活跃、吃苦耐劳给我印象很深刻。

第一次考察结束了,莫局安排队员们去格萨拉玩,看看万亩盘松。在二滩水电站过夜,差点出状况,早上醒来才知道。保护区考察第一期结束,大家很放松。晚上喝了不少酒,莫局大醉,我也晕了。队员小赖是重庆人,很有个性,有摄影爱好,野外工作能力也强,晚上食物过敏,回房间睡觉发现身体不舒服,看看身上有红斑,给莫局打电话,莫局睡着了,根本听不到,自己下去找药店也找不到,最后没办法拉了同屋的去医院打点滴!早上我听了,很后怕,这是危险的事呐。考察队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照顾大家。还好第二天就没事了,大家游兴仍很足。到了海拔3000米以上,看了万亩盘松,很壮观,拍摄了些大家感兴趣的花花草草。影视城也不错。中午吃的是彝族风情餐,未婚羊、童子鸡什么的,彝族兄弟酒量大,能唱歌,歌声也很像草原歌曲,颇有些气势。

相比第一期考察,第二期和第三期考察就低调的多。曾刚上学了,傅晨去微软工作了,赵宝琳没去,人员也减少了。不过,总有新东西发现。横断山高山峡谷、石灰岩崎岖山地、雨天道路湿滑以及出没的毒蛇是对考察队员安全的最大威胁。所幸的是考察过程中除了一些皮肤外伤,队员一切安全。

三次考察共采集标本1000余份,拍摄数码图片1万余幅。2010年年底全部精力在分析数据,整理考察报告,为了对保护区有些用处,我着实花了不少时间。整理考察报告过程中,保护区管理局发生了人事变动,莫旭局长借调攀枝花市开发区工作,严光聪副局长主持工作,我们与保护区的合作也开始了新的理解。

考察过程中,我感觉到保护区目前基础资料严重不足,影响着保护区的继续发展,同时不能发挥城市国家级保护区应该发挥的科普教育作用。因此,确定做一本介绍保护区植物的书,就是让人们了解保护区的本底和攀枝花苏铁的生存环境,本书共收录了保护区480种维管植物。在整理保护区考察报告的时候,我就在琢磨这事,在考察报告整理晚了之后,我就和两个学生动手做这个事。成书过程中虽然有些波折,但是我们的坚持,保护区同志的支持,以及大家的努力和理解、信任最终有所成。很高兴能为苏铁的保护事业做了点有用的事。回忆起这两年针对保护区的工作,颇有些感慨,追忆考察过程中的琐事,并记录于此。

 

图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461-512464.html

上一篇:换牙期间常见问题及其解决
下一篇: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杂记
收藏 IP: 159.226.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2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