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leel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ileely

博文

读完《看见》

已有 3346 次阅读 2012-12-24 21:52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感受, 经历, 看见

     正好一个星期,把《看见》读完。
     先从对柴静本人的了解说起吧。最初知道她是通过网络,似乎就是书中末尾提到的那次演讲,当初看那个演讲视频就觉得这女记者非常犀利,后来在白岩松的书里看到这个名字,再后来关注她主持的节目《看见》,约半个月前在她博客看到新书签售,于是有了上周末排队四小时买书,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签售,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有名气的公众人物。她本人比电视里还漂亮,那种气质温和而冷静。
     大学期间我开始逐渐思考所谓人生意义,但性格内敛的我朋友不多,交际很少,没出过远门,虽然不喜欢宅,但认为自己跟外面的世界没多少关系,也不需要,对人生找不到多少意义可谈。欣慰的是我对生活还是怀有期待,至少不悲观,有着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我喜欢阅读。
     约一年前读安妮宝贝的《春宴》。那可谓一次文字的洗礼。我自觉我还谈不上爱好文学,我只是喜欢文字。但《春宴》绝对是一部文学作品。从中我读到人生要做的其实就是处理人与自己内心,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简明扼要。《看见》是以柴静的采访为主要内容。在电视上看采访似乎很容易轻松,问一些预想的问题,回答尽量官方正确的话。但那不是真的采访,那不是真正人与人的沟通,因为双方都没有用心,没有把自己交给彼此。采访其实就是一次交谈,是直接的人与人的相处。如果没有真心实意的投入,谈及的不过是一些表面的虚无和可有可无,你会跟一个朋友寒暄半小时吗?我是说一直寒暄。
     关于真实,柴静说记者这个职业是要给社会带来光,而不是热,不是一味的报道或赞扬这个社会有多好,而是让更多光照亮这个社会,减少它的黑暗。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真实难得,真相更是奢侈。特别是在网络环境里,我们已经习惯快速浏览并评论,有时附和着他人的言论,有时毫不思索武断下结论。可能这已是这个社会的一种需要,我们似乎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验证结论的正确与否,也似乎没有必要。有人说不用活得那么认真,会累。但如果你那些附和与武断只是在心里那没关系,如果给他人造成误会就不合适了。我们也不是没有时间思量那件事,而是习惯了不假思索。在不知道真相之前,你没有经历它,没有感受它,没有理解它,所以不会宽容它,不能接受它。
     最初想买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就是因为知道柴静写的是过去的十年,这十年正好是我(们)小学毕业到大学毕业的十年,所以想看看并回顾过去的十年。去年我一度想写一些关于过去十年的文字,但最终没有写出来,对自己文字功力的期待太高,只有零星的片段。书中每个采访的故事叙述自然而流畅,其中还掺杂着柴静许多其他人生经历,文字无声,影响寂静。不过是如同平静的小河流淌一样讲述着一些她经历的故事,她不是尝试要告诉我们或让我们反思什么,光靠文字这些影响微乎其微,重要的是去参与,去看见,去感受。不去经历,你不会真正理解。晚饭时看到一群中学生,回想起自己中学时代。经历就会有改变。如书中所说,是无数他人构成了我。而多年前我们就知道要自己会成长,但只有亲身感受成长才真正明白何为成长,这感觉他人能告诉你吗?经历才会有改变。
     书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我越发感觉生活的快节奏并不能带给我想要的,来不及细细感受生活令人不开心。我想每周都能停下来写写文字,静静的看一些纸质的杂志书刊。但想做到不被周围的环境影响谈何容易,我们还在追求自己心中的幸福。
     

首发:新浪博客及豆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2c7f5e01017170.html

http://www.douban.com/note/25424115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3384-646022.html

上一篇:纪念而已
下一篇:读书是一种馈赠
收藏 IP: 183.243.186.*|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