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很快就公布了,分数线、面试等接踵而至,考生最忧虑的事情莫过于成绩,老师最忧心的事情莫过于如何招到优秀学生,但分数最高的学生可能最优秀,但也可能在读研期间一事无成;分数较低甚至刚刚过线的学生不是最优秀,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表现很突出;老师根据成绩来选学生不一定能够选到最满意的学生,即使还有面试,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面试几十个学生难以发现学生的优缺点;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是考试成绩显示不出来而导师又十分关注希望了解的呢?
1.个性: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内向性格、外向性格;好强的,无所谓的;好动的,好静的;突击性的,长时间坚持的;沟通能力强的,话语少的;学生个性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对学生将来几年的学习影响巨大,导师希望能够尽早尽多了解,但考试成绩是难以体现出来的。
2.兴趣:每个人的兴趣更是千差万别,导师的研究方向多数是基本确定的,研究内容可能是多变的,创新点可能是非常窄的,要满足学生的多样性的兴趣是很难的,可能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真正的兴趣与导师的研究结合起来,但多数是没有这么幸运的,如果招了一个对导师研究的东西没有兴趣的学生,无论对学生和导师都不是一件好事,除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来了兴趣或导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兴趣这样的特性在考试成绩里面是显示不出来的。
3.毅力:研究生的未来学习有相当一部分是研究工作,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历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跌倒了能否自己爬起来,有没有坚忍的毅力可能决定学生能否取得成功,半途而废,一蹶不振,是不能够到达科学顶峰的,毅力是考试成绩考不出来的。
4.主动性:师傅领进门,成功靠个人,老师不可能天天跟在学生后面,主动性就显得很重要了,主动思考,主动做事,主动帮助,主动沟通,主动担当,主动解难,主动吃亏,等等,主动性也是积极性的体现,没有导师喜欢鼓一样的学生,甚至是敲了鼓也不响,那真是痛苦的事情,但考试成绩能够考出学生的主动性吗?显然是体现不出来的。
5.团结性:小到一个导师下的学生群体,大到一个学科的学生团队和班级,没有团结就没有力量,斤斤计较,争争吵吵,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和谐和团结,没有活跃的气氛和快乐的环境,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还要老师来擦屁股,学习和研究生活都难以正常,一个团队有一个这样的学生都是不幸的,但团结性也是无法用考试成绩来衡量的。
6.目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能够混毕业就行了,与差学生比,与落后分子比,自信满满,提点要求就逃避,树点目标就跳楼,多安排点工作就埋怨,恨不得今天入学明天就毕业,有没有高远的目标,考试成绩是无法考出来的。
7.动力:有动力才能够前行,有强劲的动力才能够远行,能够坚持才能够有持久的动力,懒懒散散,疲疲沓沓,畏畏缩缩,啥事都不想做,啥事都不能够做,啥事都难以负责任的做,没有动力的学生是不可能成功的,有没有学习动力也是考试成绩考不出的。
8.创造力: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试老师的法宝,太多的死东西的考试已经磨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考高分就是学生的一切追求,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特别需要创造力的,创新应该成为师生的最大追求,也是一生的追求,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将来工作都需要更强的创造力的时代,考试成绩简直就没有办法了解一个学生的创造力。
9.抗压力:学生是人,老师也是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即是工作也是职责,更是人生追求,学习有压力,研究有压力,生活有压力,经济又压力,婚姻有压力,压力无处不在,老师不给压力说是放羊,给点压力就说是剥削压榨,本是培养训练,没有压力能够学好?悠哉悠哉哪是研究生的生活?没有抗压能力,没有压力承受能力,能够做出成绩?每一个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是一个个辛酸故事铺就的,包括导师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考试成绩能够说出学生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吗?显然不行。
10.与导师的默契度:师生关系源远流长,也是永远的关系,即是普通关系,也是特殊关系,导师了解学生吗?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学生了解导师吗?更不是见一次面、谈几句话、网上的几句简介就能够说明白的,夫妻都要磨合,何况师生关系呢?师生的默契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不知道老师想说什么做什么,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学生是指东打西,老师是不知所云,没有默契,没有合作,没有协调,学习无法推进,研究无法开展,论文无法完成,默契度是无法考试出来的。
考试成绩永远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还有很多素质、素养无法用考试分数体现出来,因此,师生的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磨合总是可以超越考试成绩的,成绩之外的努力更是学生应该要做的!老师在考察、面试、录取学生时候要更多从成绩之外去全面考虑,让唯成绩论变成多维评价论,让真正优秀的学生找到好导师,让好导师能够招到真正优秀的学生,实现双赢,学生幸甚,导师幸甚,民族幸甚,国家幸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6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