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波〔笔名:猫头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shp1935 我是退休教师用博客发表学术见解治学做人体会促进科学与人文交流

博文

学习马哲刍议之九: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群的逐步形成

已有 3632 次阅读 2010-9-20 10:4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就我个人所理解,再谈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理论与学术研究层面,新的历史时期, 即1978年以来30年间的进展和收获。

   首先,最有创新性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群的逐步形成。可以说,它是在当代世界社会实践,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改革的浪潮推动下出现,并逐步形成完善的。20世纪中叶以来,在现代科技革命中,已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科学门类很多的现代科学体系。不但原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迅速发展,而且出现了人体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一些横断学科——系统科学、数学科学等。在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越来越一体化了,精神生产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明确地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层次,它表明现代科学不仅向广度深度进展,而且以技术为中介,日益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兴起,国际网络化进程加快,知识应用于物质生产、服务产业速度提高,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促使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作为现代科学体系最高概括和总结的现代哲学,实际上也正在形成为一个体系。
   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现代哲学学科群已见端倪。一般认为,新唯物主义或叫唯物辩证法,是它的总论(最一般的哲学理论,所谓“纯哲学”,所谓“形而上”),是最高的层次;中间层次是社会历史观、自然观、思维观和价值观(所谓“社会历史哲学”,“自然哲学”,“思维哲学”和“价值哲学”);下一个层次是许多哲学分支学科,如发展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管理哲学、文化哲学、伦理学、美学(或艺术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宗教哲学……等等。我认为,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社会主义辩证法”这个新兴哲学学科,也属这个实践性最强的哲学分支。
    直至目前,就全国来说,研究较为深入,发表成果较多的,有如下一些分支学科:
(一)社会历史哲学;
(二)价值哲学;
(三)认识论与真理论;
(四)唯物辩证法与辩证逻辑。[具体内容详见“ 科学网”2008/8/29—30本人有关博文]

   哲学学科群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既分化又综合的大趋势,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相互渗透。哲学的应用,出现了一批可称为“应用哲学”的学科,或演化成一些新兴的学科。它们本身仍是哲学学科,但是处于较低的层次,与相关的具体科学、与社会实践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由于哲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其对社会的关系、特性和能力的变化,即哲学具体的社会功能的变化。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演变,我认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哲学学科群的社会功能多层面化多样化是必然的趋势。从而,一些哲学学科较为具体的社会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它们包括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功能;教育、教化的功能;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理性思维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群,无论那个层次的学科,它最根本的则是马克思本人指出的,批判的和革命的功能。在《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的跋中,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1843年,当马克思还很年青时,他还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说得多么透彻, 多么好啊!我以为,这是每个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思想的人,都应深刻领会,认真坚持的。正由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哲学基础及其活的灵魂,才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永具活力!我们才有充分的历史根据和实践基础, 认为它是破除任何迷信,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强大武器。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12 页。
2同上书, 第1卷, 第9页。
        (2010/9/18改定,9/20发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91-364849.html

上一篇:哀悼玉树地震遇难同胞
下一篇:推荐今晚看广州亚运开幕式
收藏 IP: .*| 热度|

1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