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台湾工业研究院:“产业开路先锋”如何炼成

已有 6881 次阅读 2012-3-12 15:34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 台湾工研院

台湾工业研究院:“产业开路先锋”如何炼成

作者:沈春蕾,林耕接受采访并审阅修改)

 

[本博按语]大部分企业单凭自身力量,很难为其知识产权提供全方位的保驾护航。而就台湾工研院如今的做法来看,其在引领企业研发创新、实现产业化并走向国际等工作中,以知识产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法愈发凸显。

 

《中国科学报》 (2012-01-01 A31 转化)

来源:中国科学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1/252839.shtm?id=252839  

发布时间:2012-1-1 21:2:42

 

前不久,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的“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签约仪式在京举行。与此同时,山西也正在酝酿工研院建设。此前,广州、上海紫竹、深圳以及昆山工业研究院、浙江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工研院已经建成并在运转之中。作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引领新兴产业创新的一种模式探索,我国工研院热度不断升温。

没有一种工研院模式是可以直接照搬复制的,那么,究竟适合中国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工研院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台湾工研院、日本筑波产学研基地、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国际成功经验又将有哪些借鉴意义?

本报见习记者沈春蕾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台湾工研院)有一串数字使人震撼——39、5758、83%。这3个数字表明:成立39年的台湾工研院,一直以技术创新、产业引领为己任。台湾工研院重视人才,如今有5758名员工,其中科研人员占83%。

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获“亚洲四小龙”之称,那里飞腾出了台积电、联合电子等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台湾工研院用科技的翅膀引领地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其打造的科技产业链更是深深植入全球经济。“在20年的时间里,台湾的半导体工业从无到有,台湾工研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孙兆慧对台湾工研院给予了高度评价。

 

推动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过渡

上世纪70年代初,时任台湾“经济部”部长的孙运璇先后走访了日本、韩国、东南亚和美国等地。考察之后,他认为台湾当时的经济环境很不理想。孙运璇深信,台湾唯有摆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向技术密集型,才能彻底让台湾经济转型、起飞。

因此,孙运璇提出建立台湾工研院,该院将从事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产品研发,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并实现技术成果向企业的转移。

在1973年,台湾“立法院”通过《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置条例》,先立法后设置,从法律上保证了台湾工研院能够顺利运营。另外,台湾工研院的创建资金主要来自政府部门,整合了原“经济部”所属联合工业、联合矿业和金属工业3个研究所的资源,改制设立非营利财团法人。与其他科研机构相比,这是一类特殊的法人形式。

“台湾工研院非营利财团法人形式,虽不追求自己的经济效益,但却通过与产业的紧密协作、为产业提供具体服务。这些可以量化考核的实操行动,最终体现到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能保持自身运作的高效率。”中科院广州分院院省合作协调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刘民义对非营利财团法人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加速产业技术发展、协助产业技术升级和开创新型科技产业,是台湾工研院成立之初确立的三大任务。有台湾学者专家认为,客户需求、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流程都应该有明确的划分,不同对象和阶段的服务方式不一样。这要求台湾工研院应该根据实际需求,结合不同特点作出细分,明确不同阶段的企业需求和产业需求,以达到服务产业的目的。

 

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工研院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开创新的产业!”对台湾工研院颇有研究的北京技术市场顾问林耕说。

1976年,台湾工研院吸收美国海归人员,引进半导体技术;1977年,首家集成电路示范工厂成立;1980年,联华电子自工研院移转技术,成为台湾地区第一家专业4英寸晶圆制造公司,开创研究机构整体技术移转,建立民营企业之先河。

如今,台湾工研院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从带动了一家企业诞生、成长,到不断转移技术、多家企业成立,再到形成企业聚集,带动了产业发展,最终成就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早前,台湾为产业发展订立了一个1960年~2020年的发展规划: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创新密集型最终发展到创新和知识密集型,现在台湾正处于创新密集型发展阶段。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工研院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技术创新成为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如果说,在上世纪70年代,台湾工研院是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在新时期,台湾工研院同样将被赋予引领科技发展、为企业国际化保驾护航的新使命。

工研院已成为台湾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台湾工研院现拥有员工5758人,其中研发人员约占83%,硕士和博士约占75%。台湾工研院有一套完整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体系。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台湾获得专利的累积数量为8717件,人均获得授权专利平均1.51件。

除了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台湾工研院还提供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包括评估、授权、侵权分析、协助债权等系列服务,将专利作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

林耕认为,大部分企业单凭自身力量,很难为其知识产权提供全方位的保驾护航。而就台湾工研院如今的做法来看,其在引领企业研发创新、实现产业化并走向国际等工作中,以知识产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法愈发凸显。林耕说:“企业在研发之前,需要提供专利分析和评价工具,找到技术空白点,然后在此领域进行研发;否则极易出现专利撞车,致使企业利益受损。这也是创新方法的核心点。”

另外,台湾工研院还从源头上控制申报专利的质量,力争最大化体现授权专利的核心价值。“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专利的出售并不能体现它的相应价值,而应该是通过专利组合的形式打包出售,这就要求专利的筛选和评估工作到位”林耕说。

 

开创新兴科技产业

现如今,台湾工研院的发展步入了转型阶段,原来扶植的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对工研院的依赖逐渐减少,台湾工研院正在寻找新的商业机会,以整合优质资源,加强自身孵化器的功能。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曾赴台湾工研院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在台湾工研院里有很多课题供科研人员选择。有的课题来自企业市场方面的需求或委托,抑或由工研院科研人员对科研院所的成果直接进行选择;一旦发现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科研人员便想尽办法促使项目留在工研院进行研发。在台湾工研院孵化的结果是:技术变成产品,产品和团队一块儿孵化出去变成公司,进而壮大形成一个产业。

“世界级的研发机构、产业界的开路先锋”是台湾工研院的愿景,其期望通过科技创新及整合应用,为产业创造领先产品及品牌价值。因此,在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下,2007年台湾工研院提出新的定位,针对尚未出现的产业进行前瞻性开发。

随着台湾工研院定位的新转变,台湾工研院正努力跟各相关单位接触,希望结合政府部门、学术界、产业界和海外的资源,形成创新模式,寻找创新科技产业。为此,台湾工研院不断组织人员参加各地的科技类博览会、展览会和论坛,寻求各类合作机会,为开创新兴产业作好充足的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911-546925.html

上一篇:北工大讲课:《知识产权与法规—技术转移与专利商用化》
下一篇:2012'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召开
收藏 IP: 114.244.153.*| 热度|

4 曹聪 赵凤光 刘桂锋 马廷灿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