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上平十五韵——冬 精选

已有 7977 次阅读 2012-12-29 05:52 |个人分类:诗歌小说音乐艺术|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过年

    转眼一年又将过去。过年这几天要过得高兴,否则会有累了一年的感觉留在记忆里。响应军英兄的《岁晚事多不妨来点诗词调剂》号召,多事写几句诗,也是调剂。这几年中,没有什么心情和时间炼字煮句,今天写起来撑得慌。四年前我曾经批发过《下平十五韵 - 秋》,想温习一下平水韵。那时我说:锈涩的思维,远去的文章,心有余而力不足,永远改不完的文字—但愿努力了,心到佛知,也希望博友拍砖。 这个话今天可以照旧说。

      上回写秋,用的是下平十五韵。写秋天看上去相对容易,调色板上能用的色彩比较多。冬天看似难写,放眼满是无彩的萧瑟。其实春夏秋冬365天的日子都差不多。现在用上平十五韵再试一回,凑满了三十平韵,了一桩事。从此以后,逢人就可以说,我也用齐了三十平韵。那又能如何呢?

      鲁迅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夫子说的诗,当然是指传统的格律诗词。真的要理解这些话,需要在他原来的上下文中才能做到。不过那字面的意思仍然是有意思的。大唐的诗人多得数不过来,几辈子都在琢磨五言、七言的句子,天下的好词、方块字的最佳排列组合,似乎都被他们用完了,留给后人诗的享受和难为诗的悲催。‘齐天大圣’只能有一个,尽管属猴的人很多。近代的诗人,有点成就的只能靠写现代诗而不是古诗词。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林徽因的《无题》,顾城的《回家》,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随便举几个例子。

      传统意义上的格律诗词,虽然写起来碍手碍脚,也很难有新鲜,但至少能让人多认几个字,并知道怎么去用它们。按格律规矩码字,更像一种游戏,也是有些乐趣的,所以过年时想起了上平十五韵。相比而言,下平韵好像比较好对付点,上平比较费劲,这是我愚钝的感觉,不知有没有道理。这回用了五绝来写,个别出格的地方也将就了,拿起放下心知足矣。和上回的七绝比,每个句子从七个字减到五个,短了好大一截,轻了许多。这可以看做偷工减料,也可以是惜字如金。祝各位周末高兴,新年快乐!

 

一东·梦中

昨夜雪趋风,喧嚣入梦中。银河三万里,在枕西东。

 

二冬·晚钟

日暮旧年冬,南屏罄晚钟。金陵惊梦,寒怯故人踪。

 

三江·过窗

斗转年关近,秋冬马过窗。耕耘春季里,好事定成双。

 

四支·吃货知

铜锅桌上支,筷子手中持。开涮荤和素,冬深吃货知。

 

五微·紫微(1)

禅心照紫微,环玉妒梅妃。苇钥吹云坠,谁家尔可归?

 

六鱼·岁余

残叶寄冬初,流连谢岁余。枯林无处去,凭任北风梳。

 

七虞-书奴

本是一书奴,镂心有所图。方圆十八里,无意是独孤。

 

八齐·雪泥

江湖南北走,何苦计东西?浮世云烟客,飞鸿印雪泥。

 

九佳·女娲

恐惶临末日,啥事也不差。天祸高人顶,顶穿有女娲。

 

十灰·傲为梅

不幸傲为梅,严寒放肆摧。容颜冬令悴,春到剩心灰。

 

十一真·路归人

偶遇北风神,倚天洒雪尘。素描乡陌淡,月影路归人。

 

十二文·借问君

岁夜酒巡勤,胆粗借问君。人生多少事,能过饮三斤?

 

十三元·裸奔

红尘年又到,领导易头昏。一卦神仙劝,天寒忌裸奔。

 

十四寒·觅餐难

饥雀占枝寒,不为世界观。山林今素裹,高叹觅餐难。

 

十五删·春还

冰坠竹枝弯,低头认雪蛮。无心难为重,秉直待春还。

 

 

(1) 这一段是很久以前在我的某段博文中,答游客“眼前一亮君”的留言。 其原玉为:蝉情日渐微,蟋蟀唤宫妃。芦底红蜓坠,天高老雁归。两段和冬季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刚好用了五微这个韵,就拿过来凑数,偷点懒,并在过年的时候,乘机回忆一下过去一些好诗的博主和游客,不知各位如今在做官还是在讨饭,年转之时,神游于何方。

 

相关博文:

兰陵王 - 年终帖

下平十五韵 - 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647410.html

上一篇:北京,北京
下一篇:《直通春晚》到浴室唱歌的客观听觉到命运
收藏 IP: 173.63.222.*| 热度|

39 虞左俊 徐建良 边一 武夷山 陈小润 王芳 王春艳 柏舟 王安邦 鲍海飞 苏德辰 张珑 陈学雷 张志东 高建国 戎可 陆俊茜 刘用生 叶剑 陈国文 庄世宇 雷栗 陈湘明 汪梦雅 王号 曹聪 钟炳 卫军英 傅云义 杨月琴 李志红 陈绥阳 余昕 傅蕴德 王桂颖 蒋永华 yxh3161 anran123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