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ny8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ny86 小儿科医生,喜欢物理化学、研究天文地理生物,欢迎互相讨论。

博文

神奇的催眠

已有 3447 次阅读 2010-10-17 09:54 |个人分类:医学边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到催眠这两个字,我的眼前浮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穿着类似睡袍服饰的阿拉伯巫师手捧水晶球在念咒语,受催者注视着水晶球,仿佛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仙境。古时候的催眠源于宗教仪式和巫术,现代催眠术的起源于麦斯麦(1734-1815),维也纳医生,尽管他在当时不被理解甚至遭受污蔑。

        后来,催眠术在医学领域也开始得到一些应用。如医生们用它来诱导肢体的麻木,以便进行一些外科手术。也有人用来治疗一些精神错乱症。 1841年,英国医生布雷德出版了一本书《神经催眠术》。他在书中不但说明催眠现象的真实原因在于与视觉的固有联系的高度集中的缘故。即:催眠状态是过度注意的结果。他同时也是自暗示术的先导者。在他的倡导下,对催眠术的解释转向了心理学领域。从此,对催眠术的研究开始多少步入了正轨。

       有人说可以通过催眠看到前世今生,催眠大师廖阅鹏在《每天用一点神奇催眠术》书中说道,有位修行的人在做梦时看到自己曾是一个西藏喇嘛,管理着一座3000僧人规模的寺庙,他非常高兴,每天为此沾沾自喜,而现实生活中的他活得并不如意。也有人说催眠可以让人透视未来,传言说清朝大官左宗棠年轻时梦见自己考了几次进士没有成功而改做武官,从此官运亨通,平步青云,有一次被派往新疆,建立的卓著的功勋。当时他并不以为意,在他60多岁时候,新疆局势严重恶化,而他该是解甲归田、颐养天年的时候了,然而作为军事统帅,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毅然投入一场拯救新疆山河的伟大斗争。他率西征军仅用一年半时间收复了被阿古柏侵占达13年的领土,取得辉煌的胜利。这些说明了什么,他本可以不用征战沙场,而因为他对自己有保家卫国和建功立业的心理暗示,在人生中遇到这样的关头而潜意识里选择征战沙场。催眠并没有透视古今未来的神奇功效,而它却可以透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愿望,让我们真正认识自己。

       我们可以自己做催眠,整个过程和古老的瑜珈吐纳放松过程十分相像。当你闭上眼睛,用深沉的腹式呼吸来松弛我们的紧张情绪,并渐渐感觉到大自然的节律,感受到身体的每一处细胞充满了能量。你的眼前可以想象一副美妙的画面,漫步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偶尔飞过两只小鸟,或者埋在沙堆中,沐浴着午后阳光,听着海浪轻奏。这时候的你并没有睡着,而是忘记了自我,进入了脑海深处。如果你有某项愿望一直没有达成,可以默念“我可以做到……,因为我很聪明自信、果敢坚强,我不怕困难,一切磨难终将被我闯过去。”每天临睡前输入二十遍,第二天会觉得神清气爽。

       人的自我暗示效应很强,强到医学家做药物试验专门设置的安慰剂组,研究表明安慰剂起效率达到了20%。有很多保健品广告言之凿凿,也是利用了人们的安慰剂心理,本来有很多不适如疼痛与心因相关。也有一些乐观的癌症患者神奇自愈,也许与此自己的心理暗示,他们每天都会笑面人生,体内细胞在积极的情绪之下,使得自身免疫系统活跃起来,将癌细胞渐渐诱导凋亡或者杀灭。人体是最复杂的一台神经生理机,大脑细胞之间有强大的网络连结,每时每刻都在处理无数的神经通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每天睡觉时都会在脑中重新整合,以梦的形式加工重演。大多数梦境我们无法回忆,它们被储藏在潜意识深处,只有当我们放松下来,潜意识流会被我们重新感知。那些信息部分无意义,部分是我们未完成的愿望。有人考试时会大脑一片空白,而在做了几道题目完全入境后,那些答案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跃然纸上。这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完成一件事情,达成一件愿望时,可以在平时多提醒自己,而在付诸实践时要忘掉一切投入进去。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是一种境界。

        现今,催眠还可以被用来解除失眠、有助减肥、减压以及去除焦虑。是的,这些完全可以,美国科学家最新表明睡眠时间减少可以增加肥胖概率,原因在于睡眠时间减少可以激发促进进食激素的增长,使人暴饮暴食,另外,用于休息时间的时间减少使得全身代谢率变慢。现今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平均睡眠时间比古代缩水了2个小时左右,所以现代人群的肥胖率增长了10%以上,这些效应在我国青少年身上尤其显著,甚至有些孩子早期患有高血脂和糖尿病。睡眠其实是比起进食是更为重要的一件民生大计。

        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我们的心很难静下来,偶尔听一曲音乐,做一会儿瑜珈解放自我是不错的选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5630-374114.html

上一篇:牙齿还有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收藏 IP: .*| 热度|

2 张志东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