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秋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ngshiliang 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质、地面沉降、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研究

博文

台湾地热温泉

已有 7201 次阅读 2010-9-29 23:33 |个人分类:资源环境|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台湾, 温泉, 地热

台湾地热温泉
      
 我国的台湾省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相接触的活动带上,地质历史时期火山活动与水循环活跃,岛内地热资源丰富,温泉的开发利用也较为普遍。本文根据笔者赴台学术交流与考察成果,对台湾地区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作一简要介绍。
 
1    地热温泉的分布
 台湾地区地热资源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地下存在明显的地温梯度,大气降水入渗地下并经深循环加热而形成地热温泉。
 台湾地热温泉区总共有98处之多,由于大部分温泉区的温泉数都不止一个,所以如果按个数统计,总数可能在200个以上。
 台湾地热温泉主要分布在大屯火山群以及中央山脉地区。大屯火山群有13处温泉区;中央山脉及其周边地区有83处,其中变质岩区共有温泉70处,而其周边的沉积岩温泉区共计13处。另外在绿岛与龟山岛也各有一处温泉区。
 大屯火山群位于台湾岛北端,在地质构造上自成一体,其由数十座圆锥形火山体组成,至今仍残留一批火山遗迹。大屯火山群地热区地下热水温度在150~300C之间,该区热水以酸性硫酸盐氯化物为主。该地区的温泉,由西南至东北依次为新北投、大磺嘴(双重溪)、大庄(阳明山后山公园)、阳明山、竹子湖、小油坑、马槽、大油坑、三重桥、死磺子坪、工子坪、大埔、金山等13处,大部分属于高温温泉及喷气孔,形成一长18km、宽约3km的狭长温泉带。大屯火山群与绿岛、龟山岛(以喷气孔形式存在)的地热温泉均属于火山岩区,温泉区总共有15处。
 中央山脉纵贯台湾岛南北,全长320km,东西宽80km。而台湾本岛南北长394km,东西最大宽度为144km。台湾中央山脉山峦起伏、高峰连绵,其以变质岩为主,地下热水温度高达150~230C,热水属于碱性碳酸氢钠型。该地区共有温泉区70处,温度一般在66~99C之间。温泉绝大多数分布在山谷低部河床之上,周围多被高山所环绕,形成高山深谷的地形特征,且大多位于山脉或山脊分水岭的两侧,这种分布形态说明温泉的形成明显受地形因素的控制。
 中央山脉的外围地区以沉积岩为主,温泉区共计13处,主要分布在西部麓山带以及海岸山脉,其中包括清泉(新竹县五峰上游)、苗栗县虎山(上岛)温泉、嘉义县关仔岭、中仑、台南县玉井、恒春四重溪以及海岸山脉安通、利吉(台东附近)等地。该区温泉的温度多在30~65C之间,只有关仔岭较高为84C (一度曾高达91C,系在1964年白河大地震后测得)。
2    地热温泉的特性
台湾地热温泉的基本特性参见下表。
1   台湾地热温泉基本特性

地区
温泉名称
温度
(C)
pH
流量(l/min
围岩
大屯火山群
温泉区
北投
100
1.6
1000
火山岩
阳明山
80
2.1
1000
金山
84
2.5
2000
死磺子坑
94
3.9
量多
大油坑
96
1.4
100
七星山(小油坑)
97
1.7
200
东北部温泉区
礁溪
64
7.5
1600
冲积层
圆山
41
7.3
50
清水
99
9.9
2000
变质岩
梵梵
67
6.7
1000
排骨溪
40
 
10
田苦路
53
7.2
500
土场
98
9.2
500
寒溪
37
6.3
五区
54
7.4
10
四区
76
7.8
300
乌帽
74
6.4
500
大浊水
97
8.3
 
臭乾
65
6.5
100
茂边
99
8.2
量多
龟山岛
>100
<3
量多
火山岩
西北部温泉区
乌来
83
7.1
>500
变质岩
荣华
65
7.8
200
西棱
65
8
500
新兴
50
8
 
秀峦
45
7
100
清泉
42
7.9
100
沉积岩
东部温泉区
文山
68
6.8
700
变质岩
万里
60
7
 
瑞穗
42
6.6
400
红叶
41
6.7
300
安通
64
8.8
800
沉积岩
 
东里1
38
4.4
5
东里2
44
8.2
10
瑞源
50
 
 
变质岩
西部温泉区
虎山
47
7.9
10
沉积岩
天狗
40
 
 
雪见
50
 
 
变质岩
谷关
62
7.6
300
马陵
68
8.0
1000
达见
62
9.1
500
咖啡园
38
8.6
5
瑞岩
40
7.0
30
红香
60
6.7
50
十八重溪
42
9.0
5
东埔
66
7.0
700
乐乐
79
7.5
200
后万大
54
8.7
5
后万大北溪
45
9.1
30
后万大南溪
64
7
50
春阳
64
7.6
500
庐山
98
9.3
1500
精英
84
7.1
1000
东南部温泉区
利吉
37
7
500
沉积岩
桃林
85
8.0
量多
变质岩
新武
70
7.5
60
雾鹿
92
8.9
量多
知本
60
6.6
1200
金峰1
40
7.0
10
金峰2
42
7.0
3
比鲁
70
7.2
1200
金仑1
55
6.2
200
金仑2
88
7
>1000
金仑3
92
6.5
>500
旭海
43
7.6
100
西南部温泉区
中仑
56
8.0
600
沉积岩
关子岭
84
8.2
六重溪
38
7.8
100
龟丹
35
7.8
 
大武
62
7.1
200
变质岩
多纳
57
6.7
300
新同
45
7.3
20
宝来
60
6.8
120
石洞
46
7.0
15
富园
63
7.0
200
高中
26
7
15
桃源
44.5
7.5
20
勤和
53
7
5
复兴
43
7
5
梅山
66
7.5
250
寿梵
 
 
 
四重溪
50
7.9
50
沉积岩
绿岛
52
7.6
100
火山岩

 
3    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台湾对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已有相当长历史,早在十七世纪末叶来自福建的移民即在北投温泉区利用温泉水沐浴及医治皮肤病。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德国人奥利曾在北投开设俱乐部,成为温泉旅社的开山鼻祖。两年后日军侵台,因日本对温泉利用已有较多经验,故促进了北投温泉的开发。台湾大规模开发利用温泉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七十年代达到极盛。除北投温泉以外,台湾其它历史悠久的知名温泉区还包括阳明山、礁溪、谷关、庐山、关仔岭、安通、瑞穗、知本等地。
台湾因温泉利用的日益繁盛,逐步认识到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地热勘探调查于1966年初先期在大屯火山群区展开,后于1973年开始在中央山脉地区进行。采用地质调查、地热区1m深地温测量、电阻探勘与钻井方式进行地热勘探,由矿业研究所和中油公司钻凿的450m1500~3000m勘探井20余口,浅井勘探涌水量一般为10~20t/h,深井为40~100 t/h
台湾的地热温泉主要用于理疗洗浴、冬季供暖与发电。
台湾岛内地热温泉遍布,而且大多位于山水绮丽的风景名胜区,青山翠谷,泉水溢成溪流,沸腾的地热温泉自石缝涌出,磺气蒸腾,掀起层层云雾,别致的温泉旅社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隐现于岩谷溪涧。台湾的地热温泉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台湾地热也有相当的发电潜能,大屯火山群地热发电潜能约在8~20kw之间,但该区热水为强酸性,存在腐蚀问题;另一方面,其大多处于国家公园内,由此限制了地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该地区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发电潜能约为10kw
中央山脉地区地热发电潜能也约在10kw左右,该处热水为碱性,对钢铁无腐蚀性,但存在碳酸盐结垢问题。而且该地区缺乏良好的储集层,因此热水的蕴藏量相对较为有限。台湾已在中央山脉地区的清水和土场建造了两座地热发电厂。1981年在清水地热区建立的试验电厂装机容量为3000kw,同年9月正式营运。发电初期全地区7口地热生产井每小时供应500t热水,其中约75t转变为蒸气供发电之用,当时每小时最高发电量为2100kw。但至19896月间,热水总产量已降至每小时105t,其中约26t转变为蒸汽,仅能发电500kw左右。热水产量日渐萎缩,原因并非由于水源枯竭,而是深部热水溶有大量CO2,当热水上升至井口附近时,由于压力下降太多,导致热水中CO2大量逸出,pH值升与碳酸钙的过饱和,结果在井口、井壁或生产裂隙内产生碳酸盐沉淀,堵塞通路降低产量。另一方面,清水地区地热区储集层的渗透率偏低,难以生产大量热水,故该处电厂因不敷成本而于1995年前后关闭。
19862月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与资源研究所在土场地区建造了一座300kw的小型地热电厂,利用热交换器的二元系统发电,至今运转正常。
鉴于大屯地热区集中在国家公园内,而中央山脉地热区地形起伏大,钻井不易、施工困难,故地热发电仅作为本区部分能源补充。由于地热发电的综合效益偏低,现有条件下仅10~15%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其余多被废弃,远未物尽其用。由此有识之士建议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不以工业利用为主要目的,而更多地用于改善人们生活品质,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景观与理疗资源,同时作为房屋与温室的冬季供暖,从而显著提高热能的使用率,达到善用天然资源的目的。中央山脉地热区将统筹规划,建立假日休闲旅游胜地,以逐步缓解交通便捷地区假日人满为患的窘境,同时促进地热温泉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协调统一。
 
更多资讯与规范引用:【龚士良. 台湾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 水资源保护, 2004,(4):58-61】>>>>点击进入:PDF文本全文浏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5562-368342.html

上一篇:少有人知的上海辰山
下一篇:地面沉降监测行业标准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