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第五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散记

已有 5947 次阅读 2014-7-21 18:44 |个人分类:科技史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科学史

   “科技史与通识教育”学术会议及第五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于7月12-13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苗圃路校区召开,本人协助会议承办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史与发展研究战略中心”做了点会务工作,就整个会议情况做点回忆。

   科技史教学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主办方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史教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在北京大学邮电疗养院召开(2006),第二届在东华大学召开(2008),第三届在国防科技大学(2010),第四届在西南财经大学(2012)。此次与会代表约60位,主要是国内有科技史博士点、硕士点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领域的同行。

   研讨会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是12日上午的大会报告(开幕式略去不说)。会议手册安排有六个报告,我印象中有位缺席(因为中间不断有会务任务),因此把关增建教授的分组报告提前到了大会报告中,六位报告分别是:

  上海交通大学  关增建   通识教育不是什么——通识教育概念辨析

   澳门科技大学  刘仲林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特色与前瞻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袁江洋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史教学介绍

(袁老师报告后,我提问,关于科学史编史学与西方科学史教学的关系。按照我的理解,目前他把编史学的课程重要性置于了科学史通史教学之上,我认为不妥,后者应该更基础些,编史学可以作为后续的专题研究课程。我当年在科学史所读书时,西方科学史课程是郝刘祥、袁江洋、方在庆三位研究员共同讲授的,其中袁老师讲得最多<课时而言>)

  清华大学  刘兵  对科学史教育可能的负面效应的思考

   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Andrew Ede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Program

   浙江大学 何亚平  关于科技史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12日下午到13日上午分为两个组报告,按照会议手册一共有45位报告人,但事实是有多位报告人并未与会,还有12-13日哈尔滨下大雨,代表的住宿地与会场不在一处,导致部分代表错过了报告时间。结果现场的报告与会议手册多有改动。下面仅介绍第二组报告的情况:

   12日下午第二分组的主持人分别是刘仲林教授与刘兵教授。报告人及题目依次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姜荣升  古代神话与气象科学通识教育

   (按:姜是硕士研究生<好像是分组报告中唯一的学生>,他从神话文学反映的气象内容,试图融入到气象科学的通识教育中。这种大胆的、长时段追溯,而且大部分还是基于文学作品的材料,有些不靠谱。大连理工大学的王子彦老师当时提问也注意到了此问题)

   西北大学  袁敏  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溯源

   (按:袁老师的报告,使我知道了我国数学史的开拓者李俨原来与西北大学还有过交集)

  东华大学  杨小明  东华大学科技史教学介绍(大意,杨老师临时更换了之前的题目)

   (我硕士是在东华大学读的,当时选修过纺织学院屠恒贤老师的纺织史课程——这次杨老师告诉我,屠老师已经去世了。2005年杨老师从山西大学调到东华大学,在人文学院把科技史硕士点申请下来,后来联合东华大学原有的纺织史博士点,这些年已经颇具规模。在2012年教育部的科技史学科排名中,东华大学已经居于山西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之间,值得庆贺。)

  上海交通大学 董煜宇  科学史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

   (按: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史通识课程做得系统,有特色,值得学习)

  北京大学 吴国盛  《科技通史》 六大疑案

  (按:吴教授这些年一直在反思,从《反思科学》走到了“反思科学史(教学)”。他举了布鲁诺、海王星的发现等6个例子,意在纠偏现有教材的说法。科学史教学界要及时吸纳研究领域的成果理所应当,但个别案例未必恰当,比如布鲁诺,纯粹把他作为一个与科学毫无关系的异端并不是事实。第二天关增建教授在第二组讨论上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时,就提出反对科学史界目前“翻煎饼”的做法,就是对某一人物、事件去辉格地阐释、理解,然后进行180度大转弯的决裂——尽管关教授未必针对的是吴教授)

   汕头大学 刘西瑞  科技史为什么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

  (期间本人处理会务,未列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施威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科学史教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按:施老师的报告内容我记不大清楚了,但报告最后谈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史研究平台最近招聘事宜,大家都很感兴趣,今年的全球招聘平台,可参考:http://rsc.nuist.edu.cn/news/78/201449110558.htm)

   13日第二组的报告主持人分别是清华大学的鲍鸥教授与上海交大的董煜宇教授(代杨小明老师),报告分别如下:

  哈尔滨师范大学  本人  哈尔滨师范大学科技史硕士研究生课程授课心得

   (会议手册上是孙玉忠教授的发言,她因身体原因未到会场,我临时忝列。根据我做PPT的情况,更合适的题目是“科技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简介”。由于这个缘故,哈工大的王德伟教授一直追问我的“心得”,其实我更多的是介绍我开设“中国古代科技史”、“科学传播”、“科学史名著选读”与“专业外语”的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相关内容日后专门介绍)

   山西大学  赵云波  依托传统优势,打造精品课程——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教学经验谈

(按:赵老师介绍了山西大学科技史研究的几个版块。据我所知,山西大学利用山西本身的科技史资源<壁画、建筑等>,做了许多不错的工作)

   大连理工大学  王子彦  以考促评——《科学技术史》考核方式方法改革

   (王教授在会议上多次提问、发言,观点犀利、鲜明。我们对“类科学”这一概念有一致的看法,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公众)

  华南农业大学  赵艳萍  华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教学心得谈

   (本人处理会务,未听)

   哈工大  王德伟  大工程观视域下的科技史

  (按:王老师讲了他在哈工大给英才班学生讲授科技史的一些心得,用到了他这些年做的工程哲学的一些理念,就科技史教学本身谈的较少,因此会后他专门发短信进行了说明,让我转告主持人别误解了他的意思)

   中国农业大学  张法瑞  科学技术史(农业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张教授介绍了农大科学史硕士点的课程情况,解读了其培养方案)  

13日下午进行了会议最后一部分:总结

   首先是每个小组主持人的总结报告(一共是8位,实际7人汇报),这个安排也有必要,因为报告分两个小组,与会人员肯定会有部分报告听不到,正好可以适当弥补这一缺陷。

   其次是吴国盛教授总结发言。他提到一点我很赞同,就是以后会议的分组可以更合理些,即主题类似的题目置一个小组,比如谈科学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谈科学史教育在本科教学中实施的,谈科学史硕士生培养的,等等。

   最后首都师范大学尹晓冬副教授宣布了下次即2016年科学史教学会议将在广西民族大学举办。

(图片来自:http://edu.ifeng.com/gaoxiao/detail_2014_07/16/37362579_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813509.html

上一篇:两种文化的一次碰撞——评《海客述奇》
下一篇:让数据说话?对中国历史累计技术创新项目的若干质疑
收藏 IP: 123.166.78.*| 热度|

10 张忆文 李轻舟 曹聪 刘立 武夷山 姜春林 陈学雷 肖重发 朱晓刚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