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冬 (Foster Fe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sterfei2 主要研究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博文

这是对扎根理论的“真创新”还是“伪创新”?

已有 540 次阅读 2024-3-13 22:1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某同学(ref.)留言(2024312日):费老师您好,最近上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老师也提到了扎根理论。因为我之前一直有看您的推文,所以老师问我是否有用过这个方法时,我和他说没用过,因为我觉得它存在争议,所以我比较谨慎使用这个方法。但科任老师建议我以后做质性研究可以采用这个方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好上手,包括我的导师建议我们用这个方法,并且也是用Nvivo操作。但我也并没有采用他提倡的如小唐同学那样用Nvivo操作,而是一直处在认真理解扎根理论这样一个学习方法的初级阶段。课上老师还提到最近有人提出的计算扎根理论,他认为这是扎根理论的创新。因此,我有个疑问就是该如何看待这种研究方法的创新是真创新,还是取巧之后的伪创新

我为这位同学以及其他来信的同事们(ref.)谨慎的态度而感到高兴。很多人(ref.)已经开始意识到,网络上内容繁杂且真真假假,理不清头绪2024313日)。英文世界就已经非常混乱了,中文世界里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我陆续收到不少同事的私信(ref.),主动指出一些中文文章甚至洋人写的书里的错误。

有关软件,参考我们之前的讨论。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可以用软件,为什么是这个软件,而不是其它软件呢?市面上有很多软件。难道有人会限制你只能用中国移动的电信服务,而不是其它几家的吗? 

有关计算扎根理论,参考我们早先时候的评论。我也顺便分享郭郎睿(2024312日)的观点:

计算扎根理论如果指的是Nelson (2020)computational grounded theory以及与之相似的Eapen et al. (2020)Odacioglu et al. (2022)等,恐怕不能说是创新,而是外包。把采样、编码等关键的需要研究者执行的工作交给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了,此类计算大多数与常见的主题模型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在做计算机识别、标注、聚类(多用于digital humanity等领域建立index或者进行data mining),工业价值远大于学术价值,能否称之为社会科学研究本身都是需要打个问号的。对于其弊端的揭示,在全球学术界针对quantitive/big data research的批判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近年国内典型评论可见潘绥铭(2016a, 2016b)),更不要说对于GT的背离。

如果指的是陈茁、陈云松(2023)的计算扎根computing grounded theory),那其实他们所提出的这个methodGT之间除了名字其实毫无关联。他们命名中所谓的扎根是一种修辞,并不是对GT的继承或创新。计算扎根一文本质上是出于定量研究(者)的立场,希望突破国内外定量研究占据绝对主流的hypothesis-testing模式开展研究乃至提出新方法。他们在文章中也承认这一方法虽然是典型的计算社会科学方法p.51),并不是基于GT而发展建立,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创的这一方法不做任何理论假说前提”“打破演绎 - 验证的逻辑与扎根理论在理念上有相似之处,所以将其命名为计算扎根’”p.51)。不恰当的类比:计算扎根GT,就像眼镜蛇和眼镜,只是(某个部分)长得像而已所以拿来命名了,不代表眼镜蛇真的是眼镜变的或者能当成眼镜戴。

对于前者(Nelson等)而言,是对方法论本身的误解和破坏,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这个错误的逻辑是相似的,没有真正理解和遵守方法论,只是把最表层(且不完全)的操作拿去并且改动了;对于后者(计算扎根)而言,如果把它理解成一个独立的、与GT没有关联的研究方法,就要看它适用于什么问题、在相应问题上发挥如何才能评价,这个名字比较有误导性,它与GT确实存在一定相似的观念,但是有相似之处的东西太多了,都要叫扎根吗?

对于研究者来说,应该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和个人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乃至一些思辨性质的人文学科主要是逻辑推理而并无固定的程序化方法),并不一定非得用扎根理论。(陈尹,2022)并且认识到研究框架/方法的层次,研究的理论层次是宏观的、中观的还是微观的;研究是要构建理论还是验证理论……是采用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还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研究方式是采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还是实地研究;具体方法是采用问卷法还是访谈法;采用什么样的抽样技术……”等等(于英香,2007)。对于扎根理论研究而言,如果选择了GT意味着应该在整个方法论体系下去考虑,而不是只看到其中的一个点(比如编码、生成理论),只用到一个点的研究不是GT研究,只有一个点相似的方法也不适合称之为GT方法。

我们(Wang, Shi, Li & Fei, 2023)也在有样学样:为什么一些中国人选择改造扎根理论方法论这篇英文文章中指出过,那些中国人对这个方法进行的各种各样的、严重背离了扎根理论方法论原则的改造。

昨天(2024312日),某博士候选人(人文地理)反馈:

费老师,Wang, Shi, Li & Fei (2023), Following suit: Why some choose to remodel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in China, Grounded Theory Review, June. [有样学样:为什么一些中国人选择改造扎根理论方法论] 这篇文章读完之后的感想:

1.三个子维度的行为模式与动机的提出非常精彩,涵盖了目前接触了解到的案例、小红书评论区的讨论动向。

2.初学扎根理论了解就读到这篇文章,给我未来学习的指引是比较明确的,即避免有样学样的各种心态误区,践行严肃认真的科研。具体来说,fitting-in反映出来的是懒惰,不想自己花费精力从头学起,一种不加思考和分辨的拿来主义,对应的行动应当是文中强调的对原始的gt文献进行学习,以深入理解;window-dressing体现的是对方法论严格性的践行,在选择扎根理论之后,在理论抽样、持续比较、方法论写作以及编码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能够遵循该方法论的核心原则;pretexting更偏向于大家滥用该方法论的结果,一方面用其他已经产生的滥用案例为自己辩护,同时又在新的研究中选择性地使用那些好用的部分,对于这点,可能比较具有实践意义的是,多听取多讨论,建设一个能够持续交换意见和互相学习的学术共同体,并针对其他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正如这篇文章正在做的这样)

最后,我也注意到,有一些同事像小唐一样变得谨慎,不再声称进行扎根理论研究,改成定性研究,但是仍然采用斯特劳斯/科宾的方式(即一些人称之为的三级编码)。这一做法是否可行?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研究,研究者事先提出的研究问题?

我借用小唐同学最近发表的文章作为例子进行解释。***暂且不谈斯特劳斯/科宾的方式本身的错误。***

表面上可以,因为小唐没有声称这是一项扎根理论研究。但是如果真的要较真的话,是一点也经不起推敲的。 

第一步就错了。开放性编码,即对现象进行命名及范畴化。 原话是:“Open coding is the part of analysis that pertains specifically to the naming and categorizing of phenomena through close examination of data.” (Strauss & Corbin, 1990, p. 62

这句话里的现象(phenomena)是指什么呢?是不是我们在中文世界里常见的、具体/明确的研究问题?绝对不是

Strauss & Corbin (1990)对现象的解释是,并且用加粗黑体字强调, “The research question in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is a statement that identifies the phenomenon to be studied.” p.38

他们举的例子是,患有慢性病的妇女是如何处理/管理怀孕的?(p.38)。并且再次用加粗黑体字强调,研究的关注是在妇女、“[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on the women…”p.3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8901-1425215.html

上一篇:用扎根理论容易发文章?——来自小唐的诚实的反馈
下一篇:“一种超越扎根理论的教育质性研究方法”?
收藏 IP: 182.139.9.*|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