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化学家应给生物学做什么
热度 13 孙学军 2012-3-7 07:51
刚才阅读冯老师的文章,《 我的几点浅见:化学家可以在生物领域做些什么 》,感觉冯老师更多地是从生物学领域获取灵感,来给化学做一些事情,当然我没有任何指责的意思。我想说,目前生物学的研究水平是非常肤浅的,无法和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档次相比,这也许是有人认为当前时代是生物学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3
小心陷入文章数量的陷阱
热度 18 孙学军 2012-3-3 07:59
对于一般科研人员追求发表论文,追求影响因子和论文数量,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追求数量的现象太明显太过分,也会带来很多副作用,甚至导致发表越多越有害的尴尬局面。一般情况下,这种不利局面不是那么容易出现,但一旦作者在某个领域逐渐有了一些影响,这种不利效应就很容易体现。这里列举 ...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9271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8
科研中的巧可补缺
热度 1 孙学军 2012-2-23 01:05
巧妙思路可以弥补技术的缺乏 开展科研工作时,我们经常苦于实验条件无法满足需要,难以清楚回答自己选择的问题,也就是说存在许多难以实现的科研思路,但如果能在巧妙上多下一些功夫,也能够开展很不错的研究,甚至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更大帮助。 我一直觉得,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人总是把眼睛盯着 ...
个人分类: 科研思路分享|4209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
科研生活中的个人经验
热度 9 孙学军 2012-1-16 11:08
本文为无奈科研生活系列之四 生活中许多事情很无奈,科研生活更是这样,并不都是让你开心满意的事情。但在无奈生活中,如何能做的更好。在灰色的背景下描绘出色彩,在普通的科研工作中寻找到可能的创新花絮。如果说我们在科研上算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么以下这些就是取得这点成绩的经验。分享是科研的生活方式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788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9
从美国学校教育看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
热度 28 孙学军 2012-1-14 06:36
在美国不到一年, 女儿 从开始只会几句打招呼的英语,到完全能和同学进行日常交流,从无法跟上学习进度,到追上学校学习进度,让我十分惊喜,惊喜之余也感到美国学校在语言教学方面的优势。对比自己从初中到现在,基本上不间断 30 年的英语学习和使用,除词汇和专业方面,在听力和口语方面可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20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28
关于全方位国际合作“政策”个人看法
热度 12 孙学军 2012-1-2 08:34
最近看到《 纽约理工学院校长:建设一流大学需与全球合作》,只从题目上就可以说,该校长对建立一流大学的重要理念“ 全球范围内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我们的国家和学术机构可以说在建立全球合作方面投入很大,也有很成绩。在建立国际合作关系上,有多种方式和手段,具体到我们,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00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2
中国学者的三个不愿意
热度 17 孙学军 2011-12-24 04:18
中国学者有三个不愿意:学术会议、发表评述论文和科普。(另外有三个积极:申请基金、学术任职和做管理干部,大家过去讨论比较多,原因大家都相对比较清楚,这里不述)。 第一个不愿意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不愿意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者即使参加也不愿意多交流,有几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093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7
基金进展报告应该灵活多样
热度 26 孙学军 2011-12-21 14:00
目前国内基金最得人心的应该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无论是资助方式,管理和验收模式,都可以说是标志着中国科研资助模式的最高水平。不过在验收方式上仍值得商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求承担人每年都交一份年度进展报告,最后要交一份结题报告。相对于申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4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26
我们的大学课程为什么不公开?
热度 31 孙学军 2011-12-20 12:40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1/253428.shtm MIT 值得学习  最近 MIT 有发布重要消息,(见 毛宁波 的文章《 MIT即将推出网上学习计划--MITx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326do=blogid=520131 和 何毓琦 教授的 Anyone ca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729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31
学术腐败是个低风险的活
热度 12 孙学军 2011-12-19 09:11
学术腐败是个低风险的活
一直希望写点关于学术数据使用的文章。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最近刚被撤消的文章,随成此文。主要希望能引起大家对数据使用可靠性的关注。在过去经历中,或者私下交流时,在学术领域这样的行为是非常普遍的。我相信这个问题是学术研究中的很具有隐蔽性的学术不端行为,那 就是 随意使用,甚至假造试验数据 。 ...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6698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