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无奈科研生活系列之四
生活中许多事情很无奈,科研生活更是这样,并不都是让你开心满意的事情。但在无奈生活中,如何能做的更好。在灰色的背景下描绘出色彩,在普通的科研工作中寻找到可能的创新花絮。如果说我们在科研上算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么以下这些就是取得这点成绩的经验。分享是科研的生活方式,选择方向是科研成功的重要环节,坚持不懈是可能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思路是科研的无招之招。
一要善于分享。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科研,分享是很有用的,无论是技术,还是思路,分享为主,保密为辅。有的人有技术特长,但许多人怕别人偷走自己的技术。技术方面从来都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技术,特别是对常规技术保密只能让你走向衰败和没落,对发挥技术优势并没有帮助。你经常告诉别人技术,经常帮助别人解决技术问题,你就会发现,你在这个领域的声誉和地位越来越高,大家都会认为你在这个技术上有特长。甚至你会在分享过程中有更多进步和提高,因为别人也可能会把经验回馈给你。我是非常不擅长技术的,但一旦我掌握某一个技术,也是我周围所有人都掌握这个技术的开始。所以我强调如果你掌握了一种技术,不要怕别人也学会,要非常高兴地帮助别人,你会发现这样可以获得更多,而不是更少。在做氧气效应的时候,我们分享给许多单位,他们给我提供了我最需要的学生,有一些我有兴趣但不能实现的研究,他们实现了并感谢我们,也引用我们的文章,大家都很高兴。做氢气的时候,我更是在第一时间分享给大家思路,这是造成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繁荣的重要原因,尽管我们的整体水平仍不高,但我相信人多力量大,100个人总比10个人效果好的多。至于思路是否应该随时分享,大家有不同看法,无非是怕别人偷我们的思路。现实是,许多思路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或者不是最好的思路,或者是你自己无法实现的思路,或者你忙不过来。分享给别人,如果能实现,则证明你在这个方面确实有水平。而且你分享的思路越多,你会发现新思路更会不断出现。因此我曾经多次说,思路是不值钱的,别太当会事。送思路给别人,本质是别人帮你实现思路。如果你成为一个思路集散中心,那是你做科研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几乎每个领域都有一些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但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你如果是个有心人,你应该广泛了解各个方向的基本进展。大家都说选择交叉课题最好。但交叉的前提是你自己的知识积累,特别是判断能力。我选择氢气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自己的专业是气体生物学,我对氢气的生物学背景比较熟悉,我曾经写过氢气潜水的教材,一旦看到这方面的进展会马上意识到其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的意义,一般读者看到那个文章只会作为治疗中风的一种手段,最多是气体比较特殊一些罢了。
一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持续坚持下来,随着积累的增加,你会逐渐在这个领域产生一定影响。选择方向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要了解这个方向的全貌,另一个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要善于变通,多从反面考虑问题。如要怀疑作者提出的一些前瞻性问题,要从反面分析别人的研究结果,要从反面寻找新的思路。因为几乎所有的最新研究都是不全面的研究,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可能存在没有被认识到的意义,所有的正面效应都可能存在相反的意义。比如,现在研究H2S是热门吧,基本上大家都把这个分子作为一种功能分子,把过去的一个毒性物质作为一个正面分子来研究是目前的热点。但最近有人把这个分子作为细菌耐药性来研究,就发表在Science上。也有人研究一氧化氮和细菌耐药的关系。那么一氧化碳是否也可以,氢气是否也可以。其他抗氧化物质是否也可以。这些当然属于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我们做气体的,做抗氧化研究的也可以参与对细菌的研究。这里只是随便举个例子,关于这个小话题,也可以专门详细讨论。
三是不要因为困难放弃梦想。许多人都有做科学家的梦想,特别是小时候。一些硕士研究生是奔着做科学家的理想去的,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可能会一下子对自己是否具备从事科研的基本能力表示怀疑,担心自己不是吃这口饭的人。实际上,科研这口饭虽然不那么容易吃,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只要你心里有梦想,在当代中国做一个普通的科学家不是很难实现。成为一个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是一件不那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中国目前大量科技投入的背景下,对科技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当然成为伟大科学家要有能力或机遇,大部分从事科研的人注定都是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四是科研的最高境界是无招。最近看功夫熊猫,里面有个思想就是宣传中国的无招胜有招,所谓无招,是你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后,真正能克敌制胜的不是技术,而是顺其自然,使用技术发挥到最高境界。我觉得科研上的最高境界是思想,甚至是哲学思想才是真正的最高科研境界。这个方面没有什么体会,只有感觉,不细谈。愿听高手指教。
(完成本文后才觉得很多话有一些多余。但既然写了,就全部贴出来。以后有时间再仔细修改。)
相关阅读
《科研生活中的无奈》
《科研独立不容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