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博士该不该进中学?
热度 31 曹广福 2016-6-16 19:46
热闹劲过去了,我来点评一番! 一份进中学当教师的博士名单惹得大家发起感慨来,有觉得浪费人才的,也有觉得可以实现自身真正价值的,可以免孩子教育之忧。各有各的道理吧,与研究生卖猪肉、掏大粪相比,当一个中学教师挺好的。 博士进中学并非最近几年的事,十几年前就有留学日本归国的博士到小学当教师的案例,实 ...
个人分类: 随笔|14003 次阅读|80 个评论 热度 31
说课(16)(分布函数与有界变差函数)实变函数
热度 11 曹广福 2016-6-15 16:22
“有成分不惟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用在概率论身上倒也蛮贴切。众所周知,概率论出身卑微,连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都算不上,它出生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受人待见并不奇怪。不过它不能登堂入室倒也不能完全责怪生它的妈 — 赌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概率论缺少一个严格的数学基础。 概率论最早可以追溯 ...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20878 次阅读|20 个评论 热度 11
最后一次“作秀”
热度 13 曹广福 2016-5-27 10:26
参加了 12 届的新生入学教育与 12 届的毕业生毕业动员,今年是最后一次了。不习惯照本宣科,所以从不使用讲稿,哪怕是提纲,总觉得每年重复着一样的话显得太不“高大上”了,最后一次“作秀”更得做脱口秀了。 不过今年毕业动员会给我的感觉不太好,似乎准备得比较草率,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通知我八点半到会场,我 ...
个人分类: 教育点滴|12428 次阅读|27 个评论 热度 13
论数学教育的本质
热度 27 曹广福 2016-5-26 11:28
离开数月了,所以文章写得长了点,主要写给我的学生看的,希望他们学好数学。 介入中学数学教育已有若干年,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数学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似乎众多的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也都有自己的认识,一种高大上的说法是“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说得很是冠冕堂皇,可我们真的 ...
13770 次阅读|49 个评论 热度 27
数学教育是否需要强调应用?--与徐利治先生商榷
热度 15 曹广福 2016-2-5 19:11
徐利治先生似乎在一次访谈中说道:“数学教育不必强调应用,可以完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数学教育”。原话我记不清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徐先生的意思是过分强调了应用往往冲淡了数学自身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先生的话有一定道理。 数学教育是否需要结合应用?这个问题恐怕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数 ...
个人分类: 教育点滴|9591 次阅读|17 个评论 热度 15
说课(15)(数学与文化,“研究型”教学的可行性)实变函数
热度 20 曹广福 2015-12-3 14:05
不熟悉实变函数的人可以忽略与实变有关的细节。 讲实变函数怎么扯上了文化?稍安勿躁,且听我细说分明。 由于我的课程进度比别的教师稍微快了一点,所以今天做了一次教学实验,想看看 “ 研究型 “ 教学到底是否可行,效果如何。 “研究型 ” 教学似乎是个比较新鲜的词,网上搜索了一下,是这样解释的: ...
个人分类: 教育点滴|12521 次阅读|40 个评论 热度 20
屠呦呦获诺奖带给我们的启示
热度 25 曹广福 2015-10-31 12:22
屠呦呦热终于过去了,总算轮到外行的我老人家丫丫几句。诺贝尔奖让我们纠结了许久,现在屠老太太得奖了,举国上下该高兴才对,但总感到有股怪怪的味道,说不清道不明。不管怎么说,屠太太得奖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老太太的得奖与中药有关,但与中药却是两回事。读过一点本草纲目的普通百姓都知道很多花花草草都有治病功 ...
个人分类: 随笔|10778 次阅读|32 个评论 热度 25
说课(14)(两种数学语言的转换)实变函数
热度 16 曹广福 2015-10-25 10:46
这篇稍微专门化一点,需要一点微积分与集合论的基础。 有一首顺口溜是这样形容大学生对大学课程的感受的: 实变函数学十遍,泛函分析心犯寒 随机过程随机过,量子力学量力学 数理方程没天理,汇编语言不会编 机械制图机械制,微机原理闹危机 常微分学常没分,微分拓扑 ...
个人分类: 教育点滴|22176 次阅读|23 个评论 热度 16
我们一定要评价吗?
热度 32 曹广福 2015-10-20 17:54
国人有时候是有点奇怪的,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别人对我们指手画脚,另一方面,我们总希望在某些场合能得到别人的评价。两者貌似矛盾,其实是一件事,这就是我们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好评而不是批评并从中获得快乐或利益。 谁都喜欢听好话,负面的评价总是让人不开心甚至会令人恼羞成怒,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学会了鼓励与 ...
个人分类: 随笔|7874 次阅读|38 个评论 热度 32
话说科研评价
热度 31 曹广福 2015-10-18 18:04
如果一位不懂科研的官员说 SCI 、高影响因子、项目非常重要,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一个研究工作者这么看,就让人怀疑他的动机了,因为他将科研成果与承载科研成果及支撑科学研究的媒介混为一谈了。 就基础科学而言,通常情况下,在同一领域的高影响因子文章比低影响因子 ...
个人分类: 随笔|9903 次阅读|60 个评论 热度 3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