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H64J98Y99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H64J98Y99H

博文

大学学报的困惑与选择 (转载)

已有 3030 次阅读 2009-6-18 21:0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期刊

作者:大良 
.【按】此文是为了回答一位大学学报编辑的问题而写。之所以这么认真地回答,是因为这位编辑在办大学学报中有苦恼,而且又十分卖力地想办好学报,所以苦恼就更深!将此文转发到科学网上来,我曾犹豫,因为招来的可能不是理解反倒是贬低和谩骂!因为科学网上的“科学家”太多了,我有点胆怯。但是,我想我写的是实事,实事就不应该怕见阳光。另外,也可以请“科学家”们给指条光明大道。谢谢你的光临和指导。

 高校学报是特指刊名中冠以学校名称的一类学术期刊,尽管是有的重点大学办有多个版本,分为不同的学科方向,但整体上来讲还是中和性的比较多,多以理科版、文科版、工科版来划分,只有专科性高校的学报和办有专科性版本,如材料科学版、信息科学版等少数的学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同样是冠以“×××大学学报”。

(一)背景分析

大学报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据我了解和分析,大学学报的产生至少有这样几个因素:(1)中国历史上的学术研究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一些精英分子往往来自高校或与高校为主要基地,所以创办学术性期刊的基本力量也就来自高校,高校也有传播科学的热情和责任。(2)中国高校的学术研究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高校的学术研究水平,高校有出版学术刊物的需求,甚至是高校当局的官方行为。因此,高校学术期刊的产生初期,就赋予了中国高校学术期刊一个额外的责任,那就是“人才培养功能”——是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现、荐举新人”。

基于这样的生存环境,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高校快速发展时期,高校上水平的要求直接反映在大学学报数量的急剧膨胀,特别是一般院校都希望创办一份自己的大学学报。这样的大学学报就与纯粹的学术期刊具有了明显的区别——是大学对学术期刊的利用,即具有学术期刊的属性又兼有大学的教育属性。

(二)对大学学报的非议

上个世界末、本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国家的整体科学研究实力的增强,国家涌动出一种强烈的需求——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争夺国际话语权,同时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提升,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的学术交流之中,大学普遍进入“追求研究性和教学研究性”的浪潮,单纯的教学性大学或者教学应用性大学似乎就等同于“低水平”。因此,大学学报的定位开始不能满足国家和大学对学术交流的要求!继而,一些人开始对大学学报的层次和水平提出种种非议。高水平的专家常在国际舞台展演,批评大学学报低水平、不能满足学术交流的需要还可以理解,但那些由大学学报培养起来的专家(年轻时的学术研究成果多数在大学学报发表,可以说大学学报是他的启蒙者)也同样在骂大学学报。

我10年前,在回应同行提问时曾说过的一句话:随着大学科研水平和目标的提高,大学学报的地位和重要性将会越来越低。基于的就是:大学学报的历史任务将逐步被淡化或消失,可发挥作用的空间会越来越少。一流大学的师生需要到国际上发表一流的文章,一流大学的学报绝对做不到国际一流;二流大学的师生需要在国内高水平的期刊发表文章,才能提升学校在国内的地位,而二流大学的学报很难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一流大学的学报可以做到国内一流,而学校要求的更高。所以,无论是一流大学学报还是二流大学学报,都面临着一个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关键的问题是,大学学报这样的历史产物,还需要不需要?!大学学报肩负的人才培养——初级人才——主要是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还需要不需要!现在表现出来的——特别是那些在不同场合有话语权的人、手中握有决定权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它不需要,他的工作目标——眼前直接的目标不需要。正如有的校领导所讲:只要你能办出世界水平的期刊,要什么条件我给你什么条件。反映的就是这种需求。青年教师需要不需要,广大的研究生需要不需要练笔的地方,第一次写科学论文就能够达到国际水平的人总归是少数。但是,那些需要的人,一是没有话语权,二是不敢发言,如果发言也就会被归入“没有水平”之列。所以,跟着一起骂“保姆”,就似乎显得自己成为了“上流”,这也是为什么“小学教师得不到尊重,基层教练得不到重视”的根源!基础性的工作,往往是公益性的!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原则的指导下,成才已经不是集体的行为,而是以“竞争”的方式来造就,所以为普通人服务的大学学报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少。正如同政府总愿意成为“商人”的保镖,而不愿意做人民的公仆一样,这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也是历史的代价。再学习科学发展观,也不会彻底改变,因为谁坚持科学,谁就会吃亏,不科学损失的是整个社会而保住的是自己的利益。

(三)大学学报如何办

这个题目在以前的文章中写过,最早是在《编辑学报》上发表的“高校学报不要妄自菲薄”。后来,也增在不同的场合呼吁“摆脱世俗、回归本源”,为了社会的“科学发展”需要人们静下心来做点事。但是,个人的力量很难改变大势,特别是这种趋势与权利结合的时候。历史总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以后,回顾头来再总结,代价被认为是正常的。

今天又写这个题目,是应一位还想好好办学报的一位编辑的请求,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寻找办刊的方向!所以我不得不回答,但是一些具体的办刊手段改变不了社会的趋势。因此,我只能提出一下几条供参考。

明确了大学学报的出身和生存环境的变化,那么也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大学报的未来,那么如何办也就并不难决定啦。

(1)高尚一点说,坚守!坚守大学学报的办刊宗旨,寻找服务的对象!高水平的人不需要大学学报,那就为低水平的人服务——因为大学学报的产生就是为“普及提高”的需要而产生的!但是,这就需要大学学报的编辑们能够守住清贫、耐住寂寞!以编辑出版和论文写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需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服务,为弱者服务——也算是积德行善吧。

(2)潇洒一点说,面向市场,有人需要就办下去,每人需要就停刊,如何办刊按市场的需求——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通常选择。大学学报可以先特色之路,进而走专业化的道路,努力寻找自己优势,按学术期刊的属性办刊,而不是按大学学报的属性办刊,需要专业的就办专业刊,需要国际版就用国际语言,最终改名、停刊都是一种市场的选择。胜者为王败者寇,竞争就是生存的法则,社会的义务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之上。这也是目前官方所正在谋划的一种改革方向。当然也时刻高谈“社会责任”,没错,人都应该有社会责任,但是“导向上”偏重的是“效益”,发展也只能是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本来趋利就是人性的弱点,何况社会又加以诱导。这里,高校学报更需要“卸下”那种“责任”,否则迈不开步子人家不会认为你有社会责任,而认为你保守和无能。

(3)走一步看一步,这也是一条道路。我常常讲:年轻人不要再往这个行当里来了,否则是误人子弟。50岁左右的人,饭碗还是可以保住的,社会的需求不会提升你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可是需求还是有的,混口饭吃还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改革的制约条件是“社会稳定”!如果一大批人下岗,社会也承受不了。

我这样谈,只是指了一个方向,提了一个原则,可能朋友感觉我没有回答“怎么办”的具体问题。而实际上,明确了这些原则,具体的办法就很多了——其中一条就是:靠自己,不要指望世上有救世主。特别是部门内的保护政策,我认为最不需要这种政策,一是这种长久不了,二是这种政策会消磨人的生存能力。无论是什么角色和地位,社会都有其生存的空间——只是有大小和优劣之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坚定的,那就是:坚持学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是需要等待的时间要长一些。高水平是建立在基础性的低水平之上的,就是世界一流的国家和地区,也离不开二流、三流的基础性工作,正如同社会再发达也离不开“厨师和保姆”一样。

【注】原发时博友的两则留言:

太无奈的感觉,人们常说要学会享受过程,办学报的过程是享受还是痛苦?我的看法,最终要用市场的办法为主来决定学报的走向,需求就是导向,至于服务哪个阶层不是最重要事情。对于学报界的人来说,命运被学报套牢的大有人在,原因是学报编辑部是公家的单位,想动动窝难着呢。那怎么办,还是走着看着比较好,但最好不要为学报殉葬, 多多保重自己的身体和活跃的大脑,并防止成为眼珠间或一囵的学究。我到主张赵老师的建议,年轻人不要跳进学报的火坑,当然,如果学报真的被上苍垂青,来个天翻地覆的变革就是另说了。竹直先生

就是无奈的感觉,就是想逃避,可是逃不掉。一个人负责80页的季刊,工作中有时出现难处都无法说,只能和同行诉诉苦,缓解一下。就像上面的朋友说的那样,不要为学报殉葬。我是该调整一下自己了,有不愿进办公室、不想上班的感觉。好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238966.html

上一篇:辽宁大学副校长学术论文涉嫌抄袭?(之二)(转载)
下一篇: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被教授联名举报论文抄袭(转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