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几种温性栽培牧草营养元素生物吸收能力的研究
杜占池 2011-1-23 11:35
关键词: 栽培 牧草;营养元素;生物吸收系数;富集元素;贫集元素 前言 评价化学元素的生物吸收能力,通常采用生物吸收系数作指标。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壤 - 植物系统中化学元素迁移的难易程度,反映植物对土壤化学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能力。 ...
个人分类: 植物化学元素生态|317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述评
杜占池 2011-1-10 16:33
摘要:本文论述了近年来植物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主要包括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光合生态响应,紫外辐射、强光、高温和干旱等胁迫生态因子对植物光合生态特性的影响,并就某些领域的光合生理生态研究作了简要介绍。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提高了植物的光合速率和生物产量,降低了植物的呼 ...
个人分类: 植物光合生理生态|1048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红三叶和鸭茅种群的营养价值动态特征
杜占池 2010-12-29 10:24
摘要 :两种植物种群营养价值的动态曲线可归纳为7类:单峰型(∧型)、单谷型(∨型)、双峰型(M型)、双谷型(W型)、峰-谷型(~型)、平稳型(—型)和渐增型(/型)。其中,红三叶的营养元素含量以“∨”型为主;鸭茅的营养元素含量以“W”型为多;二者的总有机养分和总能均为“—”型。从动态曲线看,各营养价值的 ...
个人分类: 植物化学元素生态|368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谈“居用房产超标累进税”
杜占池 2010-12-10 11:51
目前房价,居高不下;对此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有的说,不应征收房产税;有的说,推行房产税,能够抑制房价;有的说,征收房产税,房价会更高。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早在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把房产税列为开征的14个税种之一。1951年政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税暂 ...
个人分类: 评论|360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三)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杜占池 2010-10-30 10:12
题记 :本篇专论写于2000年,原为 《中国非耕地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书的 第二章《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 的 第一节《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3 )。 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出版发 行,现作为历史资料, 以博文形式发表。 一 . ...
个人分类: 牧地资源生态|421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二)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杜占池 2010-6-28 09:47
题记 :这篇专论写于2000年,原为 《中国非耕地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书的 第二章《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 的 第一节《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2 )。 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出版发 行,现作为历史资料, 以博文形式发表。 一.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2 ) ...
个人分类: 牧地资源生态|405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一)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杜占池 2010-4-6 15:48
题记: 本篇专论写于2000年,原为 《中国非耕地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书的第二章:《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共5节,即(1)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2)牧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3)各类牧地的中期开发规模及其与农林副产饲用植物的生产量预测;(4)我国专用 ...
个人分类: 牧地资源生态|557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对我国南方草场资源评价的首次尝试
杜占池 2010-3-19 16:32
在我国,将草地作为一种资源进行考察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此时考察范围局限在北方牧区的局部地域。比如:中央农业部和内蒙古农牧部组团,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的调查;王栋等对甘肃省黄城滩和大马营草原的调查等。就草场资源而言,该时期的考察内容囿于草场类型、牧草营养成分和产草量等。这是我 ...
个人分类: 回忆录|47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关于草地、草原和草甸等植被类型的概念
热度 2 杜占池 2010-3-16 16:01
关于草地、草原和草甸等植被类型的概念 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草地、草原和草甸等术语的论述,其理解很不一致。下面谈谈我对这些概念的看法。 草地( grassland ) 不同的学科,对草地有不同的定义。地植物学上,把以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称为草地;在草地学中,将以草本或灌木为主的植物 ...
个人分类: 科普|39209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2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