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编辑出版人,开放存取倡导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yk Visiting Scholar a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PhD at Peking University, Bachelor & Master Degree a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博文

2011年水稻生产新技术论坛在黑龙江密山农垦牡丹江管理局成功召开

已有 9209 次阅读 2011-6-25 14:24 |个人分类:学术交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会议, 黑龙江, 水稻生产, 机械化插秧, 植质钵育

关于加快推广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的建议.pdf

 

  

Wang Yingkuan

2011-06-25

Mishan/Beijing, China

 

 

2011年水稻生产新技术论坛在密山成功召开

 

 

        2011612-14日,“2011年水稻生产新技术论坛”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管理局农业培训中心(密山裴德)成功召开。此次学术论坛由中国农垦农机化学会主办,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承办,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云山农场和八五八农场协办。论坛包括在云山农场召开的“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现场会、特邀专题学术报告和技术参观三部分。出席此次论坛的代表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研究员,农业部农垦局李卫国局长,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杨林副站长,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黑龙江省科技厅和教育厅,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和科技局,以及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新疆农垦建设兵团、江苏省农机局、湖北省农垦局、辽宁省农垦局、黑龙江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农垦建三江分局、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农垦宝泉岭管理局、黑龙江省农机推广总站、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哈尔滨市农机研究所等的专家领导以及科技日报、光明日报黑龙江记者站、中国农机化导报、黑龙江日报、北大荒日报、北大荒农业频道等新闻媒体的记者等共六十余人。应中国农垦农机化学会理事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副校长汪春教授的邀请,国际英文刊(CIGRJ, IJABE, IAEJ)主编、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王应宽博士参加了此次论坛,朱明院长作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在主席台就坐,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613日上午,参会代表乘车从牡丹江管理局到云山农场参加了现场会,观看了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插秧现场,同时参观了育秧基地、秧盘生产基地、播种现场和农业机械规范化管理。现场会非常精彩,大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汪春教授团队研发成功的集成多项新技术的钵育摆栽插秧机现场插秧田间作业展示。大家对新机器和技术新颖的设计、巧妙的构思、稳定高效的性能、显著的增产效果、突出的生态效益和农机农艺紧密结合的特点给予了高度评价,赢得广泛的赞誉和尊敬。有的专家甚至认为该技术体系是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一次革命,增产效果显著,大面积推广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13日下午,全体参会代表在牡丹江管理局农业培训中心召开了专题报告会。论坛开幕式由汪春副校长主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长包军和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张运权副局长分别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农业部农垦局李卫国局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罗锡文院士、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院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徐学阳副局长分别发表重要讲话。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进入特邀专题报告阶段,由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丁为民教授主持。论坛总共安排了6个特邀专题报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张伟教授代表课题组报告了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的主要特点和最新进展。罗锡文院士做了题为“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思路”的精彩报告。罗院士的报告以“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主”开始,分析了稻田耕整机械化、水稻种植机械化、稻田管理机械化、水稻收获机械化和稻谷干燥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报告最后以“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作为结束语。江苏省农机局原局长陆为农研究员和黑龙江农垦总局副局长陈必安研究员分别做了报告,结合他们从事和管理农机化的体会,分享了他们致力于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的经验和感悟,提出了不少合理建议,包括建议农垦大力发展水稻干燥新技术以提升稻米质量等,不乏真知灼见。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蒋恩臣教授报告了他以稻壳为原料的生物质能炭化热解技术研究成果。最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衣淑娟教授介绍了她的团队结合胜利农场的水稻高科技示范生产实际开发的“水稻本田现代化管理系统”。

 

王应宽全程参与了此次水稻生产新技术论坛,特别是现场见证了以汪春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历经5年艰苦努力研发成功的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钵育机械移栽技术具有早期育苗、秧根盘结、秧苗齐壮、移栽时不伤根、无缓苗期、延长作物有效生育期、秧苗可实现等行等距,有利于秧苗的田间生长,最终实现提质、增产的目的,是目前水稻生产实现优质、高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实践证明,平均亩产量达到750千克以上。目前,国际上仅有日本的几家公司拥有这项成熟技术,但因为移栽机结构复杂、价格高,尤其秧盘价格昂贵,目前还不适合在中国大面积推广。

 

        针对这一问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汪春教授团队以稻草为基本原料,以插秧机为基本机型、研究开发出了水稻植质钵育秧盘、植质钵育精量播种机及植质钵育栽植机,并配套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及生产管理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植质钵育栽植技术生产模式。与传统水稻种植方式相比较,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以稻草为原料制成的秧盘可实现稻草的有效利用,变废弃物为资源、增加农业收入、实现秸秆间接还田、改善生态环境;节省育秧土30%40%,减轻对土壤资源的破坏;35天育秧期,可实现育秧不窜根、苗齐、苗壮、早分蘖、移栽不伤根、无需缓苗,增加有效生育期;

   2)精量播种机采用型孔式结构,充种率高、充种均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较普通育秧方式省种40%60%

   3)栽植机通过改装现有插秧机,利用现有插秧机更换两用秧针,可实现秧盘整齐有序分割移栽且不伤根,确保秧苗穴距、行距准确;改装后的栽植机完全可实现插秧机的全部功能,在不提高机具制造成本的前提下做到“一机两用”。

        该新技术的实施要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24个字:植质钵育,早育精播;钵苗带蘖,有序移植;穴疏株密,机械浅栽。

 

        614日与会专家考察完八五八农场的水稻生产示范田后,论坛圆满结束。

 

        以罗锡文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对汪春教授团队研究成功的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希望率先在黑龙江农垦系统大面积推广,为此,经过充分酝酿,提出了“关于加快推广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的建议”,这也是此次论坛的重要成果。建议的详细内容如下。

    2011613日,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垦分会在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召开了水稻生产新技术论坛。农业部有关局(站,院)领导,有关垦区农机主管部门领导和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参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汪春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五年时间研究成功的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是水稻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的一次革命。该技术首创以稻草为原料的植质钵育秧盘生产,研发了与植质钵育秧盘相配套的精量播种工艺与设备,改进了与之配套的插秧分插机构,完善了与之相适应的农艺栽培技术,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每亩增产200斤以上。该技术臻于成熟。与会专家一致建议:

    1)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如果“十二五”期间在黑龙江垦区推广该技术500万亩,每年既可增加水稻产量10亿斤以上,又可增加稻民收入15亿元,建议尽快在黑龙江垦区大面积推广该技术。

    2)鉴于以稻草为原料的植质钵育秧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为了鼓励稻农尽快推广这项实用技术,建议参照国家对深松和秸秆还田等的有关补贴政策,每亩补贴50元用于稻草回收利用。

    3)为减轻稻农购买该技术相关机械的经济负担,建议将植质钵育秧盘成套生产设备、钵育秧盘精量播种机和植质钵苗插秧机列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给予植质钵育秧盘特殊的政策支持。

    4)该技术的推广利国利民,与会专家一致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将好事办好、好事办实、好事办大。”

 

附-专家组组长罗锡文院士签名的建议PDF

 

 

附:此文也在中国农业工程农业工程学会网站报道,链接如下。

 

2011年水稻生产新技术论坛在密山成功召开。

http://www.csae.org.cn/news_look.asp?typecode=0602&Id=1976

 

 

 

 

 

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

 

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农业培训中心

 

机械化插秧现场

 

机械化移栽秧苗

 

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现场会

 

水稻植质钵育栽植机

 

催芽浸种育秧车间

 

以稻草为原料的秧盘生产设备

 

穴盘育种

 

均匀播种

 

2011水稻生产新技术论坛主席台

 

论坛会场

 

农机化管理

插秧机管理

收获机

会场留影

高产水稻示范田

 

2011水稻生产新技术论坛全家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523-459125.html

上一篇: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教授托马斯·班哈慈博士来访并作精彩报告
下一篇:印度凯兹仁克大学副校长维拉斯.萨娄克教授来访并作学术报告
收藏 IP: 219.234.1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