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素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yuansu 王元素,男,中国农大草业科学博士,贵州省草原监理站高级畜牧师

博文

贵州喀斯特草地畜牧业与石漠化防治的科研与实践

已有 5246 次阅读 2012-6-27 15:41 |个人分类: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贵州, 畜牧业, 喀斯特

贵州喀斯特草地畜牧业与石漠化防治的科研与实践*

 

王元素1,瓦庆荣2

1贵州省草原监理站,贵阳5500012贵州省畜牧兽医局,贵阳 550001

 

摘要:喀斯特石漠化问题严重危害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草地畜牧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三十年来以贵州为中心的喀斯特省区开展了草地畜牧业与石漠化防治的科研与生产实践,实现了从单一技术到系统集成、从试点试验示范到整体推进、面上种草从被动到主动、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提升整体效益、草地农业系统从单一向多元、从“小草”到大草业的跨越式转变,以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食物安全、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种草养畜;经验;措施

 

我国粮食紧缺尤其是饲料粮紧缺,且会越来越明显。但南方喀斯特地区靠垦地不但不能解决粮食生产问题,而且只会加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程度。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喀斯特地区解决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大战略。种草养畜,每增加1牛羊肉相当于增加8如果实现南方喀斯特草山草坡开发1 330 公顷,年产牛羊肉的能力可达300吨,相当于生产粮食2 400吨,可以缓解国家粮食缺口。如果建成1 330公顷人工草地其畜产品产量将相当于2 个新西兰[1]。南方喀斯特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将对我国的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历史悠久,但从1978年实施南方草地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始,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1980年以来,贵州省与新西兰梅西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所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建设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对喀斯特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防止和治理石漠化。如实施草地项目采用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草地建设模式、退耕还林还草中的林果草结合模式、畜牧业生态建设中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等模式,在国际、国内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系统的科研与试验示范,已筛选出了适宜贵州的优良牧草,确定了稳定高产的豆科禾本科混播组合,探索出成熟的人工草地建植技术和天然草地改良技术,建立了人工草地推荐施肥系统,建立了一系列人工草地家畜生产系统指标,完善了草地畜牧业科研、示范、推广体系[2]建立的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特别是三叶草与黑麦草等禾本科牧草的混播草地,产量高,质量好,接近和达到了新西兰等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十年来我省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以下转变:

1.1 从单一技术到系统集成的转变

建设初期,主要针对喀斯特地区种草的关键问题进行单项技术的攻关,如优良牧草引种与筛选,最适宜的豆禾混播组合,最佳施肥方案等。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逐渐向技术集成和系统优化管理发展。草地畜牧业科学研究从“六五”、“七五”的种草养畜试验、“八五”的草地畜牧业优化模式向“九五”的草地畜牧业可持续综合发展技术等研究的逐步深入,到“十五”、“十一五”发展为生态畜牧业,基本形成现代草地畜牧业的系统框架和雏形[2]

1.2 从试点试验示范到整体推进的转变

全省的草地建设首先从点开始,进行试验示范,取得成熟的技术和模式后再向全省推广。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不同草地类型的研发基地,开展草地畜牧业的科研与示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再大面积推广。现在全省范围内都在开展种草养畜。2007年,贵州省在20个县推广“晴隆模式”启动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每个县每年由省财政拨500万元,连续5年,建设草地畜牧业基地县;并在其他63个县启动乡级产业化扶贫项目。这是我国首次出现贫困省份由省财政拨款启动、地州配套拨工作经费发展草地畜牧业进行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最近启动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中,我省的55个县进入第一批名单,草地建设将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1.3 面上种草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新事物的普及,其前提是农民对其作用和效益有直观的认识。由于认识不足,建设之初,虽然免费送技术上门,免费提供种子和肥料,甚至给补贴和奖励,但绝大部分农民对种草没有积极性,建植的高产人工草地,第二年又被开垦为作物地。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试验场站、专业示范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农户对种草养畜的综合效益有了直观的认识,种草积极性逐渐高涨。现在,许多农户主动要求成为项目户,在不少乡镇集市上,草种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农业资料。

1.4 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提升整体效益的转变

虽然草地综合效益显著,但建设之初主要追求经济效益,草地生产只追求高产而忽视稳产,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不够。随着一系列草地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突破,人们对草地的综合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的认识越来越清楚。现在,贵州不仅仅把种草养畜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产业,更与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草地固土保水防治石漠化的作用,实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贵州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5 草地农业系统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山地温带多年生混播草地系统是贵州最先实施面积最大的草地农业系统,筛选出了三叶草与多年生黑麦草和鸭茅的经典组合及其推荐施肥系统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亚热带山地常绿温带草甸”景观。随着草地畜牧业科研与实践的深入,贵州的草地农业系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有冬闲田黑麦草系统,即利用低海拔小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坝的稻田在冬春季节生产意大利黑麦草(一般从9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的150天),产草量高达12000-15000公斤干物质/公顷;有一年生饲草轮作系统,即在中、低海拔的丘陵旱作农业区,利用一年生黑麦草、高丹草等一年生饲草对温度条件的不同需求,形成全年高产的一年生饲草系统,年产干物质达36000公斤/公顷;有林草复合系统,即利用大量的疏林地和果园地用于牧草生产饲喂家畜。多元化的草地农业系统使贵州形成立体草地畜牧业,实现了整体推进。

1.6 从“小草”到大草业的转变

在传统农业系统中,草一直被认为是“杂草”、“小草”,大量的天然草地被开垦为作物地,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石漠化形势严峻。随着国家加大了南方草地畜牧业科研和生产的投入和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使草地的综合效益得到跨越式提升,“草”逐渐形成贵州的一个支柱产业,成为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切入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改良草地3900公顷、建设人工草地5476公顷2006年全省牛存栏数817万头,羊469万只。草地畜牧业已成为大部分农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来源。

2. 贵州草地畜牧业发展经验

2.1 政策创新

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根据国内外畜牧业发展趋势,立足贵州省情和特点,适应市场需求,明确提出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的战略目标,创新贵州畜牧业发展战略思路,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优惠政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商品牛羊发展的决定》,把发展商品牛羊生产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头戏来抓,促进了贵州草食家畜的迅速发展,存栏量和出栏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十五期间提出了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退耕还草治理生态环境,再造环境优美的新贵州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一五规划又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争取国家支持实施岩溶地区现代草业和畜牧业行动计划。力争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2010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从九五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对贵州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制定了诸多政策措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2.2 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 提升产业水平。我省草地畜牧业从一开始,就以科技为导向,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新西兰梅西大学、澳大利亚草地研究所以及国内的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农学院等国内外、省内外的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多次承担或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与示范项目,对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熟的单项技术和配套技术。同时重视成果的转化,在畜牧业实践中把先进技术和先进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同时,也为我省培养了大量本土人才、乡土人才,积累了较深厚的技术储备和科研能力。

2.3 体制创新

科研、示范、推广一体化。对生产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首先组织科技力量进行联合攻关,然后在基地或示范场站进行示范,进行修正、调整和完善,再向面上推广。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灼圃模式”就是这样一种典型,“试验站-示范牧场-农户”辐射模式的“科研-示范-推广”基地形成了集技术、经济、管理为一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联合实体“灼圃联合示范牧场”[3]

  推行“中心/公司 + 基地 + 农户”等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晴隆县率先实行“中心+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即以技术干部为主成立草地畜牧业服务中心,中心建立草地和种畜基地,基地对农户进行示范和技术服务,农户通过农民养畜协会组织起来,接受中心和基地的管理,并通过协议明确各方的义务、责任和权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既保证了农户的收入,又充分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了有效的“晴隆模式”。到2006年末,已种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8.4万亩,纯种波尔山羊2032只,杂交肉羊20000多只,建成了25个肉羊生产基地,3个育肥场,2个育种基地,1个胚胎移植中心,27个人工受精点。涉及14个乡镇68个村,覆盖农户8500户,每户饲养基础母羊40-60只,年收入5000元以上,最高的达20000元。而且,生态效益显著,人工草地常年青绿,覆盖度达97%,有效地缓解了水土流失和防治石漠化。

3. 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问题

我省发展草地畜牧业与石漠化防治,从科研试验到示范推广,从基地建设到面上种草养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仍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草畜配套不合理,系统效益还远未得到发挥,无法体现和实现草地畜牧业巨大的综合效益。第二,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畜产品附加值不高。第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无法满足草地畜牧业集约化的需要。第四,草地权属不清,草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3.2 建议与措施

喀斯特地区草地植被的恢复和建设以及石漠化防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密集支持,也需要各部门的协作和多学科的融合。

要进一步开展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的科研投入。国家从“六五”到“九五”在贵州连续实施了草地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对于石漠化的恢复生态机理等方面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继续在贵州实施草地科技支撑项目,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联合攻关。

要进一步完善草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理清草地权属,颁发草地权证,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成功模式,在全省乃至整个喀斯特地区推广,以充分调动农户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要加大草地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扶植力度,进行草畜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草畜产品附加值。这样,能进一步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带动饲料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门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广大农户和地方财政收入。

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石漠化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恢复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投资,特别是基础性、公益性设施的投入,是加快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恢复的必要条件。要在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配套使用各种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多渠道增加投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以多种形式参与恢复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发展种草养畜、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充分调动和保护社会各方面参与恢复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和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企业投资、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互利互惠的投资体制,加快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恢复步伐。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 关于加速开发南方草地资源的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4258-260.

2 洪绂曾, 王元素. 中国南方人工草地畜牧业回顾与思考[J]. 中国草地学报, 2006, 28(2): 71-78.

3 孔玲. 白三叶混播草地放牧反刍家畜臌胀病的防治技术措施[J]. 贵州畜牧兽医,2005332-35.

4 陈全功. 西南岩溶山区的农牧业生产力[J]. 资源科学,1999576-80.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云贵高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96-016-02-01),农业部“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项目”(NY2006-46

作者简介:王元素,男(1965-),贵州威宁人,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博士,研究方向:南方草地生态与资源管理。E-mail: wangyuansu@sina.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87-586396.html

上一篇:贵州省草地绵羊业战略思考
下一篇:平凡中的精彩
收藏 IP: 58.42.243.*| 热度|

3 陈楷翰 赵建民 翟自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