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ngyy

博文

健康问题第05 认识经络是维护身体健康的一条捷径

已有 2768 次阅读 2019-5-30 12:31 |个人分类:中医和养生健康|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健康, 经络, 中医

自然界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都有一套非常精细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调节控制系统。人类身体内当然也有这么一套控制调节系统。人类的这套调节控制系统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一套非常微妙的系统。

人体的调节系统的工作,除了协调内部器官之间的关系以外,还需要接受外部环境信息来对身体的行为进行对应的调节工作。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主要的信息来源是面部的五官和全身的感觉神经系统,这些信号主要是提供给大脑以根据外界情况指挥身体,也有一些如温度触觉等简单信号也直接送给身体内部的调节系统,在大脑的“不知情”下直接调节身体的运行。西医从人体解剖学研究发现了人体神经系统,它可以接受和传递这些感觉信号神经系统遍布全身,对不同的信号有不同的传递处理方式,有些信号送到大脑,有些信号用于直接控制内脏工作(西医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

但是人体神经系统具体是如何协调和控制全身的工作,到现在人类也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中医则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的调节控制功能全身的经络系统经络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包括西医解剖学的神经系统现在还在研究之中。经络也可以感受人体周围环境的触觉、温度等信息,是否还可以感受磁场,电磁波等信号现在还不清楚。这里我们也不准备对经络的本质和工作原理进行探讨。但是经络可以起到身体的自动调节平衡系统的作用,这一点已经被中医经络学的几千年的实践所证明。

中医对人体经络、穴位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形成了经络学和完善的针灸治疗技术。因为经络可以调节人体协调平衡,所以采用针灸、按摩的方法刺激经络系统使它能较快地调节身体的平衡来治疗各种疾病。这种治疗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起到见效快,副作用小的疾病治疗作用。中医使用针灸治疗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针灸治疗方法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包括美国、德国在内的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承认。

虽然经络的具体工作原理现代科学研究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但是中医的经络理论和针灸治疗方法已经经过千百年实践的证明少数人以没有科学依据为理由,对经络和针灸治疗技术。甚至把整个中医打上“伪科学”的帽子,反对用中医,用针灸等方法为群众治病。这些人真是虚伪或愚不可及,那些反对中医的伪君子们,决不会因为还没有搞清楚每天食物的分子结构而拒绝吃饭吧?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医,而把那些不中不西的庸医作为中医的代表来反对中医,与这些沽名钓誉的投机分子争论真是浪费时间。

现代医学已经知道人体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神经系统来对人体的内部器官运行和运动系统进行控制。当人体经络部位接受刺激时,会把穴位神经细胞产生的信号,通过周围神经传到给脊神经,然后再把信息传到脑。这时人体做出的反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主神经系统作出的条件反射,另外一部分是大脑经过处理后作出的对应行为。这些反应可能包括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增加,内脏的运行状态的发生变化,运动肌肉系统的动作等等。特别是大脑的处理反应那一部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个体行为,可能导致不同的个体对经络刺激的反应(如循经反应和症候)不完全相同。这样就导致人体经络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使得中医的一些描述可能对不同的个体有一些差别。这个体性也是中医在辩证施治中强调需要因人对证而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首推针灸、砭石刺激经络穴位调节身体平衡来治疗疾病。因为针灸等治疗方法直接刺激人体调节系统,所以往往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如果应用得当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并且副作用很小。因为针灸治疗是调动身体内部的调节机制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所以需要对身体内部的调节机制有比较好地了解。而传统中医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针灸技术,这些理论是可以较好地说明身体内这个系统的工作机制,所以针灸治疗人员需要对中医的这些理论有很好地理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科学仪器的实验测量,发现经络的确可以影响全身血液的流动情况(参考资料1)。血液是人体各器官活动的能量物质和营养物质的传输载体,如果某器官供血不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功能。因为经络是供血系统的谐振因素之一,改变身体供血系统的谐振特性也就改变了血流脉动波的各次谐波的能量分布,也就可以改变身体各个器官的供血量分布情况。这个研究成果用现代科技方法证明了中医经络学理论的正确性。当然,经络不仅仅对血液系统的运行有影响,还会对身体的其它系统也有控制作用。这个问题的科学说明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已经被中医的医疗实践完全证明了的经络对身体的控制作用也逐渐被现代科学证明。

经络的治疗功能在中医里是用“气”来描述的。针灸疗法的使用中,对于针刺某些穴位产生的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在中医学中称为“得气”。这个“气”的的确确可以对人体产生很多作用,甚至可以产生出很多立即见效的疾病治疗作用。现在医学研究已经知道这个“气”可能包括刺激身体的某些器官或者部位产生的生理作用,可能还会在身体内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甚至可能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等产生综合性的作用从而使得身体可以来对抗产生疾病的细菌或者校正其它外部因素对身体平衡运行的影响。即使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也还无法完全描述这个“气”包括的全部内容。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说明。

在一些武侠小说等文艺作品里面,经络被描写得非常神奇。练武之人打通经络好像就可以成为武林高手。这样描写可能会让人觉得经络显得神秘和荒诞,增加了人们对经络的不可信度。其实经络就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面。虽然它的工作原理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但是它对身体运行的影响却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身体验到的。一些气功锻炼的实例中,说到“打通任、督二脉,可以产生百病不生的效果”。说明经络可以对身体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静下心来仔细在自己身体上体验一下,就可以感觉到经络和穴位对身体的影响。随着人体科学研究的深入,用针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可以改变身体各个器官的气血运行状况已经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明。

由于经络的工作原理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清楚,目前针灸学大多数使用的经络理论和穴位的医疗作用完全是从古至今的经验积累的结果。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人的身体之间的差异,同一个身体在不同的条件下,甚至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刻可能都会影响具体的穴位位置和针灸效果。这些原因使得针灸治疗的应用需要由经过长期训练和实践的针灸师来实施,针灸师对中医的人体运行理论(中医运气学)必须深入地学习,并应用到具体的针灸治疗过程中去,而不是简单地面对穴位图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与具体操作的针灸师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有些穴位运针不当,刺激过度等也会产生不良效果,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等等这些原因都致使中医的这一优良治疗技术的推广实施有相当的困难。世界各国对中医的针灸的神奇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中医的针灸技术也还难以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即使在针灸的故乡中国,一般人在需要治病的时候,也很难遇到既懂得中医理论,又精通针灸技术的医师。所以这种治疗方法虽然很好,但是难以推广运用。

庆幸的是有一种更加简单、安全的保健、治疗方法——经络穴位按摩治疗方法。特别是有很多穴位可以自我按摩,本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随时调整按摩穴位位置和力度,如果有不适可以随时终止。由于穴位按摩只需要有简单的中医理论知识,再根据一些资料进行简单的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施了。当然,如果要取得治疗疾病的良好效果,也需要专门的中医按摩培训。由于自我按摩安全性高,简单易学,成本低廉,只要方法对头,很快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用这个方法在自己身体的不适的时候可以及时地进行自我治疗;即使无病,也可以通过自我按摩技术放松身体,调整平衡,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所以它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好方法。可以作为调理身体平衡的辅助手段,减少病痛,加快身体的平衡调理。

经络学是中医的宝贵财富,是中医长期实践的结果,已经被长期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科学的。但还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只不过以人类目前的认识水平还不能完全从理论上说明它的工作原理和深入的了解经络的活动规律。而这更加说明了经络学说是对人体运行机制的深层次的描述,这也是中国医学对人类健康的又一伟大贡献,虽然由于经络学说还不能被现代科学来完全验证、解释,而不能被广泛接受,但相信随着对人体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经络学终究会更加完善,并将成为人类维护身体健康、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

所以学习一些关于经络的医学知识,特别是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合理地采用调节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系统功能来维持身体的健康运行;然后适当地辅助以穴位按摩、针灸、拔火罐等方法对身体的不适进行治疗,这样往往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最后才是适当地借助药物治疗。掌握一些经络穴位治疗知识,并且恰当地加以有运用,这个的确是维护健康的一条捷径。

 

参考资料:

1、《气的乐章》王惟工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家庭按摩治百病》养生堂中医保健课题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9

3、《图解家庭按摩治疗康复》主编 金义成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13-1182034.html

上一篇:健康问题第04 大脑(精神)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下一篇:健康问题第06 正确对待疾病
收藏 IP: 183.210.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