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郭杰:“四高一转”: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个体特征
郭杰 2023-1-8 12:12
白居易 ( 772 — 846 )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深邃的人生智慧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才华,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之后,开拓出一个崭新的诗歌世界。他的人生道路,在隋唐科举制确立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下,堪称“士”阶层的成员走上社会管理和从事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揭示白居易人生道路的社会归属和个体特 ...
1764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美景如画 情韵悠长——读白居易《题岳阳楼》
郭杰 2023-1-8 12:10
唐代元和十四年( 819)春天,四十八岁的白居易终于结束了四个年头的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的生涯,赴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他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途径岳州(今湖南岳阳)时,登上洞庭湖畔的岳阳楼,眺望那烟波浩渺、优美如画的无边春景,他的心被深深吸引了,于是写下了情韵悠长的《题岳 ...
11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孤灯挑尽”:宫禁习俗、艺术渲染和人性意义——读白居易《长恨歌》札记
郭杰 2023-1-8 12:04
一、从邵博的疑问谈起 白居易《长恨歌》后半部分,描写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乱后返回长安,作为失去了独尊地位的太上皇,在宫中过着孤寂冷落的晚年生活。其中写道: “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这两句诗 ,把人物心态融于特定情景和具体行为之中,描写细腻,体 ...
2066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张海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郭杰精解“高人”白居易诗歌的高妙处
郭杰 2023-1-8 11:48
郭杰教授说白居易是位高人,其义有四:年寿高、官位高、人品高、心境高。这个概括,精准简明,前人未有如此表述者。可见作者对白居易的阅读理解,深入又周到,得其意会其心。他当真是穿越时空,与白居易进行了一番深长的晤谈。这场晤谈,贯穿在郭杰读书治学的数十载时光中,又贯穿了白居易的生平 ...
1196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母校的回忆
郭杰 2023-1-8 11:33
今年( 2012),是我的母校——徐州师范学院(现江苏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也是我从母校本科毕业30周年。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心潮澎湃。谨以此篇小文,回忆当年在母校读书生活之点滴,聊表对母校的祝贺和祝愿。 和全国所有 77级学生一样,我实际上是1978年3月入学的。我是地地道道的 ...
2326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眼观风波浩荡,胸怀日月运行 ——读曹操的《观沧海》
郭杰 2023-1-7 09:36
建安十二年( 207 )五月,曹操率军北上,征伐乌桓;九月获胜,班师南归。著名的《观沧海》一诗,就是他在归途中经过濒临渤海的碣石山时,留下的一篇写景抒怀之作。 曹操( 155 — 220 ),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子曹丕废汉称帝之后,追尊他为武帝。他重 ...
1273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睹新春之景,咏乡思之情 ——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郭杰 2023-1-7 09:35
每当旧年将尽、新春来临之际,合家欢乐、亲情浓郁的团聚,都是人们心头渴望已久的场面,其中蕴涵着中国文化重人伦、讲情谊的传统特征。新春,不仅是万象更新的季节,更是充满憧憬的时候;过年,不仅成为实际生活中的美好节日,更成为心灵情感中的深切企盼。如果在这个时候,一个人却不得不羁旅在外,漂泊四方 ...
1286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诗中有画”的典型范例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郭杰 2023-1-7 09:34
在缤纷斑斓的盛唐诗坛上,杰出诗人王维作为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以其对自然风光的独特体验和优美表现,丰富了盛唐之音的时代内涵,开拓出诗歌艺术的新颖境界,为唐诗的繁荣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早年曾有经世致用之志,写下《从军行》、《使至塞上》、《 ...
1656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仰望泰山,志在高远 ——读杜甫的《望岳》
郭杰 2023-1-7 09:32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泰山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据《孟子·尽心下》记载,两千多年前,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当他登上泰山脚下的东山,放眼看去,已感到鲁国的狭小;当他登上泰山的巍峨高峰,极目四望,更感到整个天下也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阔大无边了。这当然显示出孔子胸怀的宽广和志向的高远。后来, ...
1609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华南师大郭杰教授:屈原 一座伟岸高峰(淮阴师范学院报记者刘焕杰)
郭杰 2023-1-7 09:27
我与屈原研究的不解之缘 记者:请问郭教授,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您当初 ...
1162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