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沙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alock “比努力的人更可怕的是乐在其中的人”

博文

我的困惑——与李小文老师的对话

已有 4194 次阅读 2009-12-1 05:1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精神, 价值

之前读到小文老师的《重新回到科学精神的梳理》一文,在文后留言,没想到老师认真看了我的观点并撰文讨论。其实现在的我也还在彷徨摸索中,也许我不同意某些说法,但并没有找到可以取而代之的明确观点。可是,老师这么有诚意讨论,我也应该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把我的想法尽量明确地表述出来,试着和老师共同探讨这个复杂的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

对科学,我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的确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寿命的延长、疾病的控制、交通与通讯的便利哪个方面不该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是越了解它(或许这个程度的了解还不够),我却越恨它,因为它“理性”的外表很容易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忘记不平等的存在,忘记我们和其它生物及非生物的共生关系,忘记人类能力的有限性。这份又爱又恨的感情让我对它的发展前景很困惑,不知道它会把人类引向何方。

我曾经想过也许科学的发展方向和人们对科学的内涵的认识息息相关。如果“科学精神”不是建立在价值中立和目前主流的实验方法基础上,也许会有一些转机。我所指的“价值中立”是将研究者和被研究物分开、奠定主流实验方法的价值取向,这种“中立”在否定“不唯上、不唯书”的同时也否定了一些基本的价值(例如对自然的尊重)。是的,之前曾经有人有文讨论过科学研究选题是应该有价值倾向的,但研究方法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我想说,研究方法也许也需要价值倾向,因为有的方法本身就具有破坏性,不能重复操作,甚至根本不应该操作,即使所要研究的问题看起来非常有价值。当然,这些在社会科学以及生物科学里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也早有讨论了。但现在对科技伦理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美国在这方面做得算不错,每个学习科学技术工程类的学生都必须上科技伦理的课程,每个科研项目都必须通过一个内部研究委员会(IRB)的审核,但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压力还是远远大于对整个人类和生态环境的考量。在中国,对于科技伦理的讨论微乎其微,也没有什么切实的措施保护实验对象的利益。在这种环境下,我个人认为用“实事求是”来概括科学精神,来引导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也许太狭隘了。只是,目前我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只能期待在不断的讨论中找到大家可以达成共识的概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440-275219.html

上一篇:远逝的童年
下一篇:庸人的寂寞
收藏 IP: .*| 热度|

1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